賞析
洞庭湖,太湖的別名,亦即五湖,在今江蘇省境內。相傳春秋之時,吳敗越人於會稽,越王勾踐命范蠡求得美女西施,進於吳王夫差,吳王許和。越王生聚教訓,憤發圖強;吳王迷戀西施,聽信讒言。越終滅吳。西施亦歸范蠡,從遊泛五湖而去(事見《吳越春秋》、《越絕書》等)。這支曲子即以此爲題材,揭露統治者的殘酷無情,讚揚范蠡功成身退、歸隱五湖的高潔行爲。
“畫不成,西施女,她本傾城卻傾吳。”首三句講西施本有傾城之貌,是畫工施盡才華也難以再現其姿容的絕色美女。然而她卻使吳國傾覆滅亡。兩個“傾”字,前指美色,後指傾敗,意義不同,用在一句中,卻頗見機巧。“高哉范蠡乘舟去”,緊接上文,由西施轉寫范蠡,讚揚他幫助勾踐滅吳之後,不戀功名,不慕榮利,功成身退,實在是識時務的高明舉動。“高哉”二字,既是詩人對范蠡的推崇稱許,也是詩人高潔情懷的自我流露。“那裏是泛五湖?若綸竿不釣魚,便索他學楚大夫。”綸竿,即釣竿,指范蠡漁隱於五湖洞庭。索,討取,落得之意。楚大夫,當指楚人大夫文種,他與范蠡同入越國輔佐勾踐滅亡吳國,後被勾踐所殺。詩人用一個反問和一個假設,作正面的肯定,指出范蠡並不是真正想泛舟五湖,隱居不仕。如果他不是歸隱漁樵,泛舟湖上,就會落得像文種一樣被勾踐殺害的下場。可見范蠡之泛舟五湖,實在是爲了避禍遠害的不得已之舉。“那裏是”、“若綸竿”、“便索他”幾個襯字,指出范蠡離越而去的真正原因,揭露越王勾踐的刻薄寡恩和殘酷無情,表示詩人對統治者的不滿和怨憤之情,貼切恰當,感情濃烈。至於馬致遠爲何稱讚范蠡之舉,則可從人們常說的元人全身避禍的時代心態中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