敵戒

皆知敵之仇,而不知爲益之尤;皆知敵之害,而不知爲利之大。 秦有六國,兢兢以強;六國既除,訑訑乃亡。晉敗楚鄢,範文爲患;厲之不圖,舉國造怨。孟孫惡臧,孟死臧恤,“藥石去矣,吾亡無日”。 智能知之,猶卒以危,矧今之人,曾不是思。敵存而懼,敵去而舞,廢備自盈,只益爲愈。敵存滅禍,敵去召過。有能知此,道大名播。懲病克壽,矜壯死暴;縱慾不戒,匪愚伊耄。我作戒詩,思者無咎。
拼音

譯文

人人都知道敵人的可恨,卻不知道敵人帶來的益處很大;人人都知道敵人的危害,卻不知道敵人帶來的好處也很大。 秦國有六國爲敵,就兢兢業業使國家強盛起來;六國被消滅以後,秦國便驕傲自滿不久就亡國。晉軍大敗楚軍於鄢陵,範文子認爲留下後患;晉厲公不圖上進驕侈亂政,引起全國怨聲沸騰。孟孫速平時憎恨臧孫紇,孟孫速死了臧孫紇很憂慮;孟孫速能像藥石一樣給我診治病痛,如今去世了,我離死期也不遠了。 聰明賢能的人懂得這個道理,最終還可能遇到危害;何況現在的人,竟然不去想想這個道理。敵人存在就害怕恐慌,敵人消滅就手舞足蹈,解除戒備自滿自足,這隻能更加招致禍害。敵人存在可以免除禍患,敵人消失反而會招致過失,有才能的人懂得這個道理,他的德行就光大名聲就遠揚。能防治疾病才能長壽,自恃強壯容易死於暴病;放縱嗜慾不加節制,不是傻瓜就是老糊塗。我寫下這篇《敵戒》,能思考其中道理的人就不會有災禍。

注釋

敵戒:敵人對自己的鑑戒作用。戒:鑑戒,警戒。戒:一種文體名,用於警戒別人或自己,傳統上歸於箴銘類,多用韻語寫成。 皆知敵之仇:人人都知道敵人的可恨。 而不知爲益之尤:卻不知道敵人帶來的益處很大。尤:甚,非常。 皆知敵之害:人人都知道敵人的危害。 而不知爲利之大:卻不知道敵人帶來的好處也很大。 秦有六國:秦國有六國爲敵。六國:指戰國時代的齊、楚、燕、韓、趙、魏。 兢(jīng)兢以強:就兢兢業業使國家強盛起來。兢兢:小心謹慎。以:而。 六國既除:六國被消滅以後。即除:指公元前221年秦統一中國。 訑(yí)訑乃亡:就驕傲自滿不久便亡國。訑訑:驕傲自滿。亡:指公元前206年秦被農民起義所推翻。 晉敗楚鄢(yān):晉軍大敗楚軍於鄢陵,歷史上稱晉楚鄢陵之戰。《左傳·成公十六年》載:公元前575年,晉國伐鄭,楚國救鄭,晉楚兩軍在鄢陵相遇。晉國大夫範文子主張後退,他擔心晉國勝利後引起內亂。範文子的意見未被晉厲公採納,晉軍僥倖取勝。範文子又勸晉厲公不要驕傲。晉厲公不聽勸誠,驕侈亂政,導致內亂。一年後,被晉大夫欒書派人殺死。鄢:鄢陵,春秋時鄭國地名,在今河南鄢陵縣。 範文爲患:範文子認爲留下後患。範文:即範文子,名士燮(xiè),晉國大夫。患:憂慮,後患。 厲之不圖:晉厲公不圖上進,驕侈亂政。厲:晉厲公,名壽曼,公元前580年至前573年在位。圖:考慮。 舉國造怨:引起全國怨聲沸騰。造:作,興起。 孟孫惡(wù)臧:孟孫速平時憎恨臧孫紇。孟孫:即孟孫速,又稱孟莊子,春秋時魯國大夫。惡:憎恨。臧:姓臧孫,名紇,又稱臧武仲,魯大夫。《左傳·襄公二十三年》載:孟孫速死後,臧孫紇去孟孫速家弔喪,哭得很悲傷地說:“孟孫速憎恨我,好像是能替代治病的藥石。如今孟孫速死了,等於沒有了藥石,我也活不長了。” 孟死臧恤(xù):孟孫速死了,臧孫紇很憂慮。恤:憂慮。 藥石去矣:孟孫速能像藥石一樣給我診治病痛,如今去世了。藥石:古時治病用的藥物和石針。去:指死。 吾亡無日:我離死期也不遠了。無日:沒有多少時日。 智能知之:聰明賢能的人懂得這個道理。指敵方“爲益之尤”“爲利之大”的道理。 猶卒以危:最終還可能遇到危害。猶:尚且,還。卒:最終。 矧(shěn)今之人:何況現在的人。矧:何況。 曾不是思:竟然不去想想這個道理。曾:竟然。不是思:即“不思是”。 敵存而懼:敵人存在就害怕恐慌。 敵去而舞:敵人消滅就手舞足蹈。 廢備自盈:解除戒備自滿自足。盈:滿。 只益爲愈(yù):這隻能更加招致禍害。益:更加。愈:疾病,引申爲“災禍”。 敵存滅禍:敵人存在可以免除禍患。 敵去召過:敵人消失反而會招致過失。召:招致。 有能知此:有才能的人懂得這個道理。 道大名播:他的德行就光大名聲就遠揚。 懲病克壽:能防治疾病才能長壽。懲:懲罰,引申“防治”。克:能。 矜(jīn)壯死暴:自恃強壯容易死於暴病。矜:自恃,自誇。暴:突然,突發。 縱慾不戒:放縱嗜慾不加節制。 匪愚伊耄(mào):不是傻瓜就是老糊塗。匪:同“非”。伊:是。耄:老糊塗。 我作戒詩:我寫下這篇《敵戒》。 思者無咎:能思考其中道理的人就不會有災禍。

《敵戒》是由唐代文學家柳宗元創作的一篇戒文。文章指出,敵人的存在固然有害,如果不消極地懼怕它,卻以敵爲戒,兢兢業業,奮發圖強,就可以轉害爲利;相反,若一消滅敵人,就驕傲自滿,手舞足蹈,必定招致禍患。因而作者強調要居安思危,時刻戒備。全文反覆論辯,引經據典,充分闡明瞭“敵存滅禍,敵去召過”這一辯證觀點,對時人、後人都有強大的警醒力。

賞析

關於這篇作品的文體,說法不一。《柳宗元集》把它列入吊贊箴戒類,《柳宗元詩文選注》則說它是一篇富有哲理的短文,可是從作品總體看,除開頭四句是雜言而外,其餘皆是四言詩句,作者最後也說“我作戒詩,思者無咎”,當以作者原意爲是。 這篇作品,明確提出“敵存滅禍,敵去召過”的辯證觀點,有力地批判了封建統治階級“敵存而懼,敵去而舞”的形而上學觀點。對立與統一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對立,沒有統一,便沒有事物,這是認識客觀世界的一條重要規律。柳宗元早在一千多年前,能有這樣的真知灼見,難能可貴,充分表現了一位思想家、政治家的眼力、膽量和氣魄。 柳宗元的遠見卓識,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從腦子裏苦思冥想出來的,他是總結深刻的歷史經驗教訓而得出的結論。秦滅六國,是中國戰國時代大的歷史事件,凡是偉大的思想家都重視對重大歷史事件的潛心研究,柳宗元亦如是。“秦有六國,兢兢以強;六國既除,訑訑乃亡”,柳宗元從中得出“敵存滅禍,敵去召過”的結論,具有深刻的歷史意義。據《左傳》載,晉楚鄢陵之戰,是春秋時代的五大戰役之一,晉軍在鄢陵打敗了楚軍。晉國大夫範文子認爲“外寧必有內擾”,果不其然,一年後,由於晉厲公驕傲自滿胡作非爲,晉國發生內亂。秦始皇奮六世之餘威,相繼滅了六國,統一四海,終爲甕牖之子推翻。無論秦爲外人所滅,或晉國禍起蕭牆,都說明敵之存滅對己之興亡的重要作用。高度概括的語言,濃縮豐富的歷史內容,有力地支持了論點。 孟孫與臧孫的事例,是春秋時代魯國三家(孟孫、臧孫、季孫)相互爭權奪利的典型事件。據《左傳》載:“孟孫惡臧孫;季孫愛之。孟孫卒,臧孫入哭,甚哀多涕,曰:‘季孫之愛我,疾疢也;孟孫之惡我,藥石也。美疢不如藥石,孟孫死,吾亡無日矣。’”此文進一步強調“智”的重要性。臧孫“智能知之,猶卒以免”,警示一般人當居安思危,可是“今之人不是思”,令人憂慮,作者寄寓深沉的勸戒。 文章緊扣“戒”字,揭露今之人“不知”“不思”“不智”的弊病,針對性極強,富有雄辯的力量。開筆就一反世人知敵仇而不知敵利的俗見,撥塵去霧,令人耳新眼明。繼而結合歷史經驗教訓,引人沉思,縫裏藏針,滲透觀點,使人坐臥不寧。旋即筆鋒一轉,直斥“今之人不是思”“廢備自盈,祗益爲愈”的時弊,藥入肌裏。最後大聲斥責“縱慾不戒,匪愚伊耄”的陋習,一氣呵成,氣勢千鈞。 文章之所以以詩的形式出現,是因爲詩的語言凝鍊,句式整齊,節奏緊促,旋律諧美,利於表現觀點,富有戰鬥性,便於記誦,充分發揮“戒”文的作用。
柳宗元

柳宗元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東郡(今山西永濟縣)人,著名傑出詩人、哲學家、儒學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記》等六百多篇文章,經後人輯爲三十卷,名爲《柳河東集》。因爲他是河東人,人稱柳河東,又因終於柳州刺史任上,又稱柳柳州。柳宗元與韓愈同爲中唐古文運動的領導人物,並稱“韓柳”。 ► 24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