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貢士元公瑾論仕進書
註釋
- 諷讀:誦讀。
- 辱致來簡:承蒙您送來書信。辱,謙辭,表示承蒙。致,送達。簡,書信 。
- 殷勤:情意懇切。
- 寡和:意思是與自己觀點或行爲一致的人少。源於「曲高和寡」。
- 無徒:沒有同伴;缺少志同道合的人。
- 唱:倡導、宣揚。
- 秉筆之徒:指寫文章、從事文字工作的人。
- 逢掖之列:指儒生羣體。逢掖,古代讀書人所穿的一種袖子寬大的衣服,借指儒生。
- 洽通:融洽溝通。
- 薦能:推薦有才能的人。
- 汩(gǔ)沒:埋沒,沉淪 。
- 缺然:不足的樣子。
- 倀倀(chāng chāng):無所適從的樣子。
- 呫呫(chè chè ):低聲細語。這裏形容在低位小聲說話。
- 偃仰驕矜:隨意傲慢。偃仰,俯仰,這裏指行爲隨意。驕矜,驕傲自大 。
- 樹勢:形勢。
翻譯
二十八日,宗元陳述:前些時候承蒙您送來文章,我誦讀了好幾天。又承蒙您送來書信,讓我獲益良多。然而我私下觀察您之所以情意懇切地表達文章旨意,難道不是因爲深感與自己觀點一致的人太少而憤懣,因爲缺少志同道合的人而嘆息,內心的情懷難以抑制,所以向我傾訴嗎?像我又能做什麼呢!再說士人向主管部門求取功名,有的憑藉文章,有的憑藉品行。有才能的人被稱讚,不用擔心沒有成就。您的文章,左馮翊崔公已經先宣揚了,從事文字工作的人因此對您更加敬重;您的品行,汝南周穎客也已經先宣揚了,儒生們也因此對您增添了傾慕之情。像這樣,您獲得很高的聲譽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又有什麼憂愁的呢?
古代的做法是,上級能廣泛瞭解下面的情況,下面的人能信任上級,上下融洽溝通,這樣推薦有才能者的事就能施行。所以天子選拔適宜做天子的人,把他舉薦給上天;諸侯選拔適宜做諸侯的人,把他舉薦給天子;大夫選拔適宜做大的人,把他舉薦給國君;士人選拔適宜做士的人,把他舉薦給主管部門。舉薦給上天的,像堯舜這樣的人;舉薦給天子的,像周公等人 ;舉薦給國君的,像鮑叔牙、子罕、子皮這樣的人;舉薦給主管部門並且專享舉薦美名的,我沒有聽說過,這確實很難做到。古代尚且困難,何況現在呢?只是不能與您共同生活在中古時代,進取時相互支援,退隱時相互救助。如今生在今世,即使像王林國、韓長孺再生,也不能幫您用力援引而不招來譏笑,何況我這樣見識短淺的人呢!如果您要讓我在您身邊奔走效命,驅使我做點事情,我會盡力秉持平素的情誼,不敢說疲憊。
唉!當初我立志求學,極其自尊自大,很羨慕古代那些大有作爲的人。但如今沉淪至今,自己覺得有很多不足,深知早就沒有達到原來的期望。往大了說不能與賢明之人交往,通達道德品行,把孔子的光輝延續給後人;其次不能磨礪自己的才能,建立功業,讓百姓獲得太平,留下不朽的名聲。退而處於下位,無所適從,在低位小聲說話。行爲隨意傲慢,談論別人的長短,這不是要遭受先聖的責罰嗎?這實在是我不得已,是形勢所造成的啊。《穀梁傳》說:「心意已經相通,但名聲沒有傳揚出去,這是朋友的過錯。」大概舉薦賢能、宣揚美善,聖人是不會反對的。何況您有文章才華和美好品行,已經有人宣揚您了,接續這個聲音爲您宣揚,我怎敢缺失這份責任呢!至於其他關於出仕或退隱的說法,您就根據時勢來觀察決定吧。話不詳盡,宗元陳述。
賞析
這篇書信體散文展現了柳宗元作爲唐代文學家深厚的思想底蘊與情感世界。信件開篇對元公瑾來文及書信表達了感謝,之後針對元公瑾仕途相關的困惑進行迴應。文中以古代薦能制度爲例,指出其上下通達的理想模式與當下困難現實的差異,含蓄地表達出對當時舉薦環境的感慨 。通過自我反省——回顧自己志向未酬、如今現狀不如意的經歷,進一步拉近與元公瑾的情感距離。同時,表明自己雖然能力有限,但願意盡力爲對方宣揚的心意,勸勉元公瑾審時度勢、決定去留。整體文字情感真摯,說理委婉,既展現了當時文人對士途的執着和迷茫,又體現出柳宗元對朋友真誠關切之情,文風樸實又深沉,反映出那個時代文人複雜的心態和現實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