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篇·箴
有物於此,生於山阜[2],處於室堂[3]。無知[4]無巧,善治衣裳。不盜不竊,穿窬[5]而行。日夜合離[6],以成文章[7]。以能合從[8],又善連衡[9]。下覆百姓,上飾帝王。功業甚博,不見賢良[10]瑏瑠。時用則存,不用則亡。臣愚不識,敢請之王[11]!王曰:此夫始生巨其成功小者邪[12]?長其尾而銳其剽者邪[13]?頭銛達而尾趙繚者邪[14]?一往一來,結尾以爲事[15]。無羽無翼,反覆甚極[16]。尾生[17]而事起,尾邅[18]而事已。簪以爲父[19],管以爲母[20]。既以縫表,又以連裏[21]。夫是之謂箴理[22]。
拼音
注釋
[1]箴:同“針”。
[2]阜:土山。山阜爲鐵礦所在地,針乃鐵製,故說“生於山阜”。
[3]室堂:古代房屋,前爲堂,後爲室。一般稱“堂室”,以押韻故倒置。
[4]知:同“智”。
[5]穿窬(yú俞):穿壁逾牆,此處借指針能穿逾各種布帛織品。窬,通“逾”。
[6]合離:使分離的東西連合在一起。合:使動用法。
[7]文章:指有文采的服飾。
[8]以:通“已”,既。從:通“縱”,直。
[9]善:善於,擅長。衡:通“橫”。
[10]瑏瑠見:通“現”。不見賢良:不自顯現其賢良,即不自居功之意。
[11]敢:自言冒昧之詞。請之王:請教大王。
[12]始生巨:指制針的鋼鐵,本來體積很大。成功小:指製成的針很小。
[13]長其尾:指針孔上連着的長線。銳其剽:指針尖很鋒利。剽(piào票):末,針尖。
[14]銛(xiān先)達:銳利。趙:“掉”的借字。趙繚:很長的樣子。一說,纏繞貌。
[15]結尾:指穿針後在線的末端打個結。事:指工作。
[16]反覆:一上一下。極:讀爲“亟”,迅速。
[17]尾生:指針尾穿上線。
[18]尾邅(zhān沾):指(工作結束時)把線盤繞打一個結。
[19]簪:形似針而大,故“以爲父”。清俞樾《諸子平議》說:簪,當爲“鐕”,釘也。釘與箴形質皆同,磨之琢之,而後成箴。故曰“簪以爲父”。
[20]管:用以盛針之具,故“以爲母”。
[21]表:指衣服的面子;裏:指衣服的夾裏。
[22]箴理:此詞語意雙關,既指針線縫過之處,有線索,又有條理;又指上面所賦的就是關於針的道理。
賞析
荀子在致力於運用散文形式來闡述自己的政治主張、經濟構想、哲學觀點、教育思想等等之餘,還繼承了《詩》三百篇的優秀文學遺產,發揚光大,融合變化,創造了“賦”這種前所未有的優美的文學形式,對漢賦及以後的一些說理、狀物小賦都有很大影響。
據班固《漢書·藝文志》載:孫卿(即荀卿、荀況)賦十篇,並將它列在賦二十五家之首。可惜現存的只有《賦篇》中的六篇,其餘均無從查考了。這六篇賦,依次爲《禮賦》、《知賦》、《雲賦》、《蠶賦》、《箴賦》、《佹詩》。班固指出:“不歌而誦謂之賦”,“大儒孫卿及楚臣屈原,離讒憂國,皆作賦以風(同“諷”),鹹有惻隱古詩之義”(《漢書·藝文志》)。不過屈原的作品無賦名,真正以賦名篇的則起於荀子,而且荀賦與屈賦的風格也不同。
作者將《箴賦》列於《蠶賦》之後,是因爲蠶吐絲乃有絹帛,針聯綴才成衣裳。衣裳不僅能禦寒,在封建社會裏,還有文章之美,有制度之詳,用以辨上下,辨同異,這正是禮制的具體表現。另外,在古代,“婦功”列爲女子“四德”之一,從王后、公侯夫人到大夫和士之妻(庶民之妻更不必說),要從事哪些針線婦功,都有明文規定。但到了戰國時代,禮制已完全廢弛,婦功也不再修持,故荀子“託辭於箴,明其爲物微而用至重,以譏當世”(王先謙《荀子集解》)。
《箴賦》通過君臣問答的形式,描狀了針的形象與功能、品德,確實不愧“爲物微而用至重”。全篇可分爲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從開頭至“敢請之王”,是發問。這部分都用四字句,並在雙句的句末用韻,除開頭一句爲引出下文,末了兩句爲請教之辭,起總結上文、開啓下文的作用外,中間十六句運用了鋪陳手法(這正是賦的特點),從各個角度來加以描摹。先點明它的出處,次強調它的功能,最後突出它的功績與品德。因爲針是由鐵磨成的,而鐵則出於山,故稱“生於山阜”,等到製成針,被人用來縫紉,便處在堂室之內了。兩句話就把針的來龍去脈交代清楚,又給人以思考餘地。“無知無巧”四句正好構成一聯,上聯採用欲揚先抑手法,突出針的主要功能是“善治衣裳”;下聯則用比喻手法,補充說明針的妙用。“穿窬”,原指盜竊行爲,是貶義詞,此處反其意而用之,顯示針能穿過任何布帛織品,可是根本與“盜竊”行爲無關,真可謂設喻奇特,匪夷所思。下面再次正面描寫針的巨大功能:“日夜合離”,強調其日夜不停地工作;“以成文章”,強調其功效、作用;“以能合從,又善連衡”,更是巧妙地運用當時人所熟知的各國在政治和外交上所交替運用的兩種策略,借喻針把布帛或直或橫地連綴起來,真可謂就近取譬的神來之筆。下三句強調它功績之偉。對百姓而言,衣服只起蔽身禦寒之用,故用“覆”;而對帝王來說,更重要的卻是起裝飾作用,故用“飾”,於此也可看出作者選詞的精當。再下三句是讚揚它不自我表現,不居功自傲,順時行藏,無所企求的美德。讀到這裏,我們也不妨馳騁一下想象:荀子這裏所描寫的固然是針,可是從更廣泛的意義來說,作爲當時一個重要的階層的“士”,不也正應該具有這樣的功能和品德嗎?
從“王曰”以下爲第二部分,是答詞。這一部分句式參差而有變化,押韻也自由轉換。這部分側重於描寫針的形象,也兼及它的功能,寫得比第一部分更爲形象化。開頭三句,第一句專寫針,第二、三句把針和線(針的作用就在於引線,所以現在有些地方仍把針稱爲“引線”)的形象結合起來描繪。形式上爲疑問句,實際上都是描寫句。中間六句都是寫針引着線在工作時的情況。如“一往一來”,“尾生而事起,尾邅而事已”等句,都寫得十分具體、形象,令人彷彿看到縫紉者親手製作時的情景。“無羽無翼”兩句,更是用反襯手法來突出它的功能,並與第一部分遙相呼應。“簪以爲父”四句,進一步以它物作比況,寫它的形狀、平日安放之處及其作用。至此,針的各個方面都已描寫清楚,於是文章戛然而止,用“夫是之謂箴理”一語收束全篇,點明題旨。“箴理”一詞,語意雙關,可謂點睛之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阜(fù):土山。
- 室堂:房屋。
- 穿窬(chuān yú):挖牆洞和爬牆頭,指媮竊行爲。
- 郃離:指把分離的連接起來。
- 文章:這裡指有花紋的衣服。
- 郃從:戰國時,六國聯郃抗秦的策略。
- 連衡:秦國分別與六國聯盟的策略。
- 賢良:這裡指名望、地位。
- 瑏瑠:即“綽約”,柔美的樣子。
- 王:這裡指君主。
繙譯
有個東西在這裡,産生於土山之上,存在於房屋之中。沒有智慧也沒有技巧,卻善於縫制衣裳。不媮不盜,卻能穿過洞隙而行走。日夜使分離的連接起來,從而形成有花紋的衣裳。既能郃乎郃縱,又善於連橫。下麪覆蓋百姓,上麪裝飾帝王。功業非常廣博,卻不見它有名望地位且柔美之態。被使用就存在,不被使用就消亡。我很愚昧不認識它,鬭膽請問君王!君王說:這難道就是那開始産生時很巨大但成功後很微小的東西嗎?是那尾巴長長的但尖稍很銳利的東西嗎?是那頭部銳利暢通但尾巴糾纏的東西嗎?一來一往,用它來完成事情。沒有羽毛沒有翅膀,反複得非常厲害。尾巴生成就事情開始,尾巴磐鏇事情就結束。針就像它的父親,琯子就像它的母親。既用來縫郃表麪,又用來連接裡麪。這就叫做針的道理。
賞析
這首《箴》以奇特的想象和生動的描寫,描述了一種類似針的事物。它強調了其雖然看似平凡,但在制作和連接衣物方麪有著重要作用,竝且能適應不同的需要和策略。通過君王的話,進一步探討了它的特點和意義。以針爲喻,可能也在暗示一些微小但關鍵的事物或人,他們或許不引人注目,卻在默默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整躰語言簡潔明快,善用比喻和形象的描述,展現出荀子獨特的思考和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