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學(節選)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複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吾嚐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嚐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裏;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拼音
所属合集
譯文
君子說: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從藍草裏提取的,可是比藍草的顏色更深;冰是水凝結而成的,卻比水還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線,用煣的工藝把它製成車輪,那麼木材的彎度就合乎圓的標準了。即使又被風吹日曬而幹枯了,木材也不會再挺直,是因為經過加工使它成為這樣的。所以木材用墨線量過再經輔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劍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君子廣博地學習並且每天檢驗反省自己,那麼他就會智慧明達而且行為沒有過失了。
我曾經整天思索,卻不如片刻學到的知識多;我曾經踮起腳遠望,卻不如登到高處看得廣闊。登到高處招手,胳膊沒有加長,可是別人在遠處也能看見;順著風呼叫,聲音沒有變得洪亮,可是聽的人在遠處也能聽得很清楚。借助車馬的人,並不是腳走得快,卻可以達到千裏之外;借助舟船的人,並不善於遊泳,卻可以橫渡江河。君子的資質秉性跟一般人沒有不同,隻是君子善於借助外物罷了。
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從這裏興起;彙積水流成為深淵,蛟龍從這兒產生;積累善行養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聖人的心境由此具備。所以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裏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彙成江河大海。駿馬一跨躍,也不足十步遠;劣馬連走十天,它的成功在於不停止。如果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那麼腐朽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麼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這是由於它用心專一。螃蟹有六條腿,兩個蟹鉗,但是沒有蛇、鱔的洞穴它就無處藏身,這是因為它用心浮躁。
注釋
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学不可以已(yǐ):学习不能停止。
青取之于蓝:靛青,从蓝草中取得。青,靛青,一种染料。蓝,蓼蓝,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含蓝汁,可以做蓝色染料。
中(zhòng)绳:(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绳,墨线。
輮(róu):通「煣」,古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的一种工艺。
规:圆规,画圆的工具。
虽有(yòu)藁暴(pù):即使又晒干了。有,通「又」。藁,枯。暴,同「曝」,晒干。
挺:直。
受绳:用墨线量过。
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砺,磨刀石。就,动词,接近,靠近。
日参(cān)省(xǐng)乎己:每天对照反省自己。参,一译检验,检查;二译同「叁」,多次。省,省察。乎,介词,于。日,每天。
须臾(yú):片刻,一会儿。
跂(qǐ):踮起脚后跟。
博见:看见的范围广,见得广。
呼:一作“唿”。
疾:声音宏大。
彰:明显,清楚。这里指听得更清楚。
假:凭借,利用。
舆:车厢,这里指车。
利足:脚走得快。
水:游泳。
绝:横渡。
生(xìng)非异: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生,通「性」,天赋,资质。
跬(kuǐ):行走時兩腳之間的距離,等於現在所說的一步、古人所說的半步。
步:古人說一步,指左右腳都向前邁一次的距離,等於現在的兩步。
騏(qí)驥(jì):駿馬,千裏馬。
駑馬十駕:劣馬拉車連走十天也能到達。駑馬,劣馬。駕,古代馬拉車時,早晨套一上車,晚上卸去。套車叫駕,所以這裏用「駕」指代馬車一天的行程。十駕就是套十次車,指十天的行程。此指千裏的路程。
舍:舍棄。指放棄行路。
鍥(qiè):用刀雕刻。
鏤(lòu):原指在金屬上雕刻,泛指雕刻。
蟹六跪而二螯(áo):螃蟹有六隻爪子,兩個鉗子。六跪,六條腿。蟹實際上是八條腿。跪,蟹腳。一說,海蟹後麵的兩條腿隻能劃水,不能用來走路或自衛,所以不能算在「跪」裏麵。螯,螃蟹等節肢動物身前的大爪,形如鉗。
賞析
這篇文章圍繞「學不可以已」這個中心論點,從學習的意義、作用、態度、內容、方法和目的等方麵,有條理、有層次地加以闡述。文章可以分為四段。
第一段從開頭到「君子慎其所立乎」,闡述學習的必要性和需要選擇好的學習環境。開篇「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這不但是《勸學》篇的第一句,也是整個《荀子》著作的第一句。荀子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必須用禮義來矯正,所以他特別重視學習。「性惡論」是荀子社會政治思想的出發點,他在著作中首先提出學習不可以停止,就是想抓住關鍵,解決根本問題。因為他十分重視這個問題,所以他把自己的見解,通過「君子」之口提出來,以示鄭重。開頭就提出了中心論點,語言簡勁,命意深廣,因而很自然地引出了下文的滔滔闡述。以「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來比喻任何人通過發憤學習,都能進步,今日之我可以勝過昨日之我,學生也可以超過老師。這兩個比喻,使學習的人受到很大的啟發和鼓舞。不過,要能「青於藍」「寒於水」,決不是「今日學,明日輟」所能辦到的,必須不斷地學,也就是說:「學不可以已」。所以,這兩個比喻深刻有力地說明了中心論點,催人奮進。接著,文章進一步設喻,從根本上闡明道理:「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複挺者,輮使之然也。」對學習者更大的鼓勵。在強調了學習的重要作用後,文章以設喻引出論斷:「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木材經過墨線量過就會取直,金屬製成的刀劍之類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會鋒利,這就好比君子廣泛學習,而且每天檢查省察自己,就會知識通達,行為沒有過錯。這樣以設喻引出論斷,顯得更有說服力。論斷句中的「日」字,與起句「學不可以已」的「已」字,緊密呼應,突出了要「知明而行無過」,就必須不斷學習,從而有力地闡明了中心論點。這一段說明了學習在改變人的素質、提高人的智力方麵的重大意義。學習意義重大,荀子認為,學習不能單靠坐在房子裏苦思冥想,必須利用外界事物,向實際學習。因此,「吾嚐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荀子以親身的體驗,通過「終日思」與「須臾學」的對比,強調空想不如學習。而這個與空想相對的「學」字,不言而喻,也就是指利用外界事物,向實際學習。這種對於學習的見解,也是荀子基於他的認識論提出來的。荀子否認孟子所說的人有天生的「良知」「良能」,因此他強調從外界實際事物中學習。他在這裏提出的「學」的概念,就具有唯物主義因素。接著,連設五喻,展開論證,荀子先從生活經驗說起:站在高處望,比踮起腳見得廣闊;登高招手,順風呼喊,手臂並非更長了,聲音並非更大了,可是人家卻能遠遠地看到,清楚地聽到;可見利用高處、利用順風的作用之大。推而廣之,「假輿馬」「假舟楫」的人,也並非善於走路或擅長遊泳,可是他們卻能「致千裏」「絕江河」,由於設喻所用的事例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因此讀起來不但感到親切,而且覺得可信。隨著不斷設喻,闡明的道理越來越深入讀者心靈,於是水到渠成地得出了結論:「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這就是說,君子之所以會有超過一般人的才德,就是因為他們善於利用外物來好好學習。推論起來,人如果善於利用外物好好學習,也就可以變為有才德的君子。這與第一段所說的青出於藍、冰寒於水、直木可「輮」為車輪,意脈是一貫的,結構上也是暗相呼應的。此外,荀子把「所學」與「善假於物」聯係起來,「這意味著學習的目的是要認識客觀事物的規律,並利用這些規律性知識去改造客觀世界。」(引自嚴北溟關於《勸學》的說明)這與他的「製天命」的思想也是聯係著的。這一段說明學習必須善於利用外物。
第二段從「積土成山」到「安有不聞者乎」,闡述學習必須專心一致、鍥而不舍。人們在從外界實際事物中學習的時候,還有需要注意的地方,所以,這一段作了進一步的說明,主要寫了兩個方麵:一個是「積」,一個是「一」。文章先設兩喻引出論點:「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這說明學習要注意積累。荀子根本不承認「天生聖人」的說法,他指出人隻要努力學習,「積善積德」,就可以具備聖人的思想。聖人也是不斷學習而成的,正如他在《性惡》篇中所說的:「積善不息」,「塗之人可以為禹」。他充分強調「積善」的作用,這與開頭提出的「學不可以已」也是一脈相承、遙相呼應的。在筆法上,以設喻引出論點,更加強了論點的語勢,使論點一出現就具有一定的說服力。接著,文章又進行申述:「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這是從反麵設喻來說明積累的重要。經過一正一反的設喻,學習要注意積累的道理已初步闡明,但是為了深入說明,文章又反複設喻對比:先以「騏驥一躍,不能十步」與「駑馬十駕,功在不舍」相比,再以「鍥而舍之,朽木不折」與「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相比,從而充分顯示出「不舍」的重大意義,而學習要注意積累的道理,也得到了進一步的證明。當然,學習要做到「不舍」,要不斷積累,那就必須專一,不能浮躁。因此,文章再以「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能夠「上食埃土,下飲黃泉」與「蟹六跪而二螯」,卻「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進行對比,說明學習必須專心致誌,不能粗心浮氣。這兩個比喻,強調了學習必須堅持不懈,並照應了上文的層層論述。通過這一段的層層比喻,可以清楚地理解學習必須持之以恒。至此,開篇提出的「學不可以已」的中心論點,已得到了深入的闡發和充分的證明。
第三段從「學惡乎始」到「此之謂也」,闡述學習的內容和方法。從這段開始說明學習的全過程和學習的總內容總要求。「始乎誦經,終乎讀禮」是總的途徑;「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後止也」是總的要求。「其義不可須臾舍也」,強調所學內容的必要性,而且指出舍與不舍將是人與禽獸之分。「真積力久則入」,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所引起的巨大作用。接著指明所學課目,指出《禮》講究「敬」,《樂》講究聲律諧和,《詩經》《尚書》講究博聞強記,《春秋》講究微言大義,能夠學完這些,天地之間的一切就全學完了。接著分析「君子」「小人」兩種迥然不同的學習態度,並且指出要選擇學生進行教育。教育的方法是不好為人師,也不強加於人,而是言行恰當。作者特別強調「君子學習為的修身溢美,小人學習為的取悅於人」,一破一立,一貶一褒,旨在闡述「勸學」的最終目的是「至乎禮而止」。接著荀子提出「學莫便乎近其人」和「隆禮」兩個學習的根本措施,認為隻有以實際的典型作為學習對象,才是快速有效的學習辦法,才能夠使君子之大道「尊以遍矣,周於世矣」。在荀子看來,學習求得速成,「近其人」隻是手段,目的卻在「隆禮」。荀子又把學習的質量就其形式和本質作了一個鮮明的比較:「隆禮,雖未明,法士也;不隆禮,雖察辯,散儒也。」這樣來鑒別學習質量,分析學習質量,從政治思想家的功利主義出發,是新興地主階級思想家深刻觀察問題、處理問題的表現,也是一種教育思想的躍進。最後,荀子提出接納學生的嚴格條件和教育學生的態度和方法。「必由其道至,然後接之」,具體條件是「禮恭」「辭順」「色從」,教師對學生從容不迫,言之必中。
第四段從「百發失一」到最後,闡述學習的根本目的,亦即最終歸宿。這一段提出了勸學的最高要求和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這就是百發不失其一,千裏不差一步,觸類旁通,不背仁義,純而粹之,貫徹始終。學習的過程是誦讀《詩》《書》《禮》《樂》《春秋》,獨立思考,融會貫通,身體力行,而且能不斷去掉幹擾因素加強自己的道德修養,乃至達到好學樂道心利天下成為一種本能,即使有高權厚利也不能使他傾倒,人多嘴雜也不能使他轉移,貴有天下也不能使他動心。生也是這樣,死也是這樣,成為一種道德觀點的操守者。而且這種本能就像「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聲,口好之五味」一樣。荀子所說的「足以為美」的典型是又「全」又「粹」,「全」是數量,「粹」指質量,亦即質和量高度統一的典型,這種人足以為師,他上可以為「君」,中可以為「君子」,下可以為「士」。結尾「德操然後能定,能定然後能應」,指明作為一個完整的、有德操的典型,既須堅持不渝,又要能夠適應各種變易,這才可以算得上「成人」。「天見其明,地見其光」是互文,天地都能見其英明共其榮耀,這種人能夠彪炳千裏,蜚譽百代,化育無窮,包孕宇宙,更是荀子神遊夢遇、樂在其中、妙筆生花之所在。
《勸學》在寫作上的一大特色是通過比喻闡述道理、證明論點。全文除少數地方直接說明道理外,幾乎都是比喻。文中運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見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說得明白、具體、生動,深入淺出,使讀者容易接受。有時作品集中了好些並列的比喻,從同一角度反複地說明問題。這種手法,在修辭上叫做「博喻」。文中比喻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有時用同類事物設喻,從相同的角度反複說明問題,強調作者的觀點。例如: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積土成山,積水成淵。有時將兩種相反的情況組織在一起,形成鮮明的對照,讓讀者從中明白道理。例如將騏驥與駑馬對照,朽木與金石對照。設喻方式有時先反後正,有時先正後反,內容各有側重,句式也多變化,讀者毫無板滯之感。有的比喻,單說比喻而把道理隱含其中,讓讀者思考。如「青出於藍」「冰寒於水」。有的先設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有的先設比喻,引出道理後,再用另外的比喻進一步論證。如先用「積土成山」「積水成淵」設喻,引出「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的道理,再用「不積跬步」「不積小流」作進一步論證。如此層層推進,上下呼應,使本身表現力很強的比喻,更充分持發揮作用,因而把道理闡述得十分透徹。再說,由於運用比喻,文章的語言顯得具體形象、精練有味。而且,隨著用比的連續和手法的變換,形成整齊而又富於變化的句式,產生鏗鏘起伏的節奏,表現出荀子諄諄勸學的激情。因此,這不僅是一篇出色的古代教育論文,而且可以當作一篇文學作品來欣賞。
這篇文章各段的條理十分清楚,基本上是每段闡述一個具體問題,而且總在文章的開頭、結尾部分作出明確的交代。例如,文章的第一句寫道:「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這既是全文的一個中心論題,也是第一段所要開始闡述的內容。而後麵的「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明確而有力地照應首句,收束了上文,並且清楚地點明了首段的中心思想。又如用「吾嚐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來說明個人獨自冥思苦想遠不如學習有益,又列舉了「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等幾個生活中十分常見而又極有說服力的比喻,而後有力地小結道:「君子生(性)非異也,善假於物也。」在這裏,荀子從他的「性惡論」觀點出發,指出君子的天性也是惡的,其所以不同於眾人,就在於他善於向良師益友學習嘉言懿行,以改變自己的不良天性。這個「物」字就從「舟楫」「輿馬」之類,變成了學習的內容,文字也就逐漸深化了。這裏舉的兩個例子,都是首尾相互照應的,也有一些段落,隻在段首揭示該段中心,或者隻在段末予以適當概括。總之,目的相同而方式卻並不死板。先秦諸子的哲理散文,一般都比較難讀,荀子這種謹嚴、樸實的寫作方法,對幫助讀者掌握各段文章的基本內容,是十分有效的。
在文章中,作者有時又采用對比的方法,將兩種相反的情況組織在一起,形成鮮明對照,以增強文字的說服力。例如,在強調學習必須持之以恒、用心專一時,他不但用了一些並列的比喻,也用了好些相反相成的比喻,他列舉了「騏驥一躍,不能十步」和「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和「鍥而不舍,金石可鏤」;以及「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的蚯蚓,竟能在地下來去自如,而「六跪而二螯」的螃蟹,卻連一個容身的小洞也掘不好。這就表明,「積」與「不積」所產生的效果是截然相反的。在荀子哲學思想中,「積」字是一個重要觀點。荀子認為,要學有所成,必須堅持不懈地進行積累。一個人長期耕田(「積耨耕」),就會成為農夫,長期砍砍削削(「積削」),就會成為工匠;長期販賣貨物(「積反貨」),就會成為商賈;長期學習禮義(「積禮義」),就會成為君子;聖人也隻不過是「人之所積」。這就好像越人安越,夏(中原)人安夏那樣,習慣成自然而已。了解了荀子這一思想觀點的重要意義,就不難懂得,他為什麼要費那麼大的力氣,選擇那麼多比喻,不憚煩地對讀者進行諄諄教導。
《勸學》還有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句式整齊。但作者又注意在排偶中適當夾進散句,使文氣流暢而不獃滯。

荀子
荀子,名況,字卿,華夏族(漢族),戰國末期趙國人 。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時人尊稱“荀卿”。西漢時因避漢宣帝劉詢諱,因“荀”與“孫”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稱孫卿。曾三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後爲楚蘭陵(位於今山東蘭陵縣)令。
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在人性問題上,提倡性惡論,主張人性有惡,否認天賦的道德觀念,強調後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其學說常被後人拿來跟孟子的‘性善論’比較,荀子對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當顯著的貢獻。
► 1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