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 · 第八章 · 尚賢(上)

· 墨子
子墨子言曰:“今者王公大人爲政於國家者,皆欲國家之富,人民之衆,刑政之治。然而不得富而得貧,不得衆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亂,則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惡。是其故何也?”子墨子言曰:“是在王公大人爲政於國家者,不能以尚賢事能爲政也。是故國有賢良之士衆,則國家之治厚;賢良之士寡,則國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務,將在於衆賢而巳。” 曰:“然則衆賢之術將奈何哉?”子墨子言曰:“譬若欲衆其國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將富之、貴之、敬之、譽之,然後國之善射御之士,將可得而衆也。況又有賢良之士,厚乎德行,辯乎言談,博乎道術者乎!此固國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亦必且富之、貴之、敬之、譽之,然後國之良士,亦將可得而衆也。”是故古者聖王之爲政也,言曰:“不義不富,不義不貴,不義不親,不義不近。”是以國之富貴人聞之,皆退而謀曰:“始我所恃者,富貴也,今上舉義不闢貧賤,然則我不可不爲義。”親者聞之,亦退而謀曰:“始我所恃者親也,今上舉義不闢疏,然則我不可不爲義。”近者聞之,亦退而謀曰:“始我所恃者近也,今上舉義不闢遠,然則我不可不爲義。”遠者聞之,亦退而謀曰:“我始以遠爲無恃,今上舉義不闢遠,然則我不可不爲義。”逮至遠鄙郊外之臣、門庭庶子、國中之衆、四鄙之萌人聞之,皆競爲義。是其故何也?曰:上之所以使下者,一物也;下之所以事上者,一術也。譬之富者,有高牆深宮,牆立既,謹上爲鑿一門。有盜人入,闔其自入而求之,盜其無自出。是其故何也?則上得要也。 故古者聖王之爲政,列德而尚賢。雖在農與工肆之人,有能則舉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祿,任之以事,斷予之令。曰:“爵位不高,則民弗敬;蓄祿不厚,則民不信;政令不斷,則民不畏。”舉三者授之賢者,非爲賢賜也,欲其事之成。故當是時,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勞殿賞,量功而分祿。故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舉公義,闢私怨,此若言之謂也。 故古者堯舉舜於服澤之陽,授之政,天下平。禹舉益於陰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湯舉伊尹於庖廚之中,授之政,其謀得。文王舉閎夭、泰顛於罝罔之中,授之政,西土服。故當是時,雖在於厚祿尊位之臣,莫不敬懼而施;雖在農與工肆之人,莫不競勸而尚意。故士者,所以爲輔相承嗣也。故得士則謀不困,體不勞,名立而功成,美章而惡不生,則由得士也。是故子墨子言曰:“得意賢士不可不舉;不得意,賢士不可不舉。尚欲祖述堯舜禹湯之道,將不可以不尚賢。夫尚賢者,政之本也。”
拼音

所属合集

#墨子

譯文

墨子說:現在王公大人治理國家,都希望國家富強,人民衆多,刑政治理,然而結果卻國家不得富強而得貧困,人口不得衆多而得減少,刑政不得治理而得混亂,完全失去所希望的,而得到所厭惡的,這是什麼原因呢? 墨子說:這是因爲王公大人治理國家不能做到尊賢使能。在一個國家中,如果賢良之士多,那麼國家的治績就大;如果賢良之士少,那麼國家的治績就小。所以王公大人的急務,將是如何使賢人增多。 那麼,使賢人增多的方法是什麼呢?墨子說:譬如要使一個國家的善於射御之人增多,就必須使他們富裕,使他們顯貴,尊敬他們,讚譽他們,這之後國家善於射御的人就可以增多了。何況還有賢良之士,德行醇厚,言談辯給,道術宏博的人呢!他們確實是國家的珍寶、社稷的良佐呀!也必須使他們富裕,使他們顯貴,尊敬他們,讚譽他們,這之後國家的良士也就可以增多了。所以古時聖王爲政,說道:“不義的人不使富裕,不義的人不使顯貴,不義的人不使相親,不義的人不使接近。”所以國中富貴的人聽到了,都退下來商議說:“當初我所依靠的是富貴,現在上面舉義而不避貧賤,那我不可不爲義。”有親的人聽到了,也退回來商議說:“當初我所倚仗的是與上有親,現在上面舉義而不避疏遠,那我不可不爲義。”相近的人聽到了,也退回來商議說:“當初我所倚仗的是與上相近,現在上面舉義而不避遠人,那我不可不爲義。”遠處的人聽了,也退回來商議說:“當初我以爲與上面太疏遠而無所倚仗,現在上面舉義而不避遠,那我不可不爲義。”一直到邊鄙郊外的臣僚,宮庭宿衛人員。國都的民衆,四野的農民聽到,都爭先爲義,這是什麼原故呢?這是因爲君上用來支使臣下的是一件事,臣下用來侍奉君上的也是同一條道。這好比富人有高牆深宮,牆已經立好了,僅只在上面開一個門,有強盜進來了,關掉他進入的那張門來捉拿,強盜就無從出去了。這是什麼原因呢?這是在上面的得其要領。 所以古時聖王爲政,任德尊賢,即使是從事農業或手工、經商的人,有能力的就選拔他,給他高爵,給他厚祿,給他任務,給他權力。即是說,如果爵位不高,民衆對他就不會敬重;俸祿不厚,民衆對他就不信任;如果權力不大,民衆對他就不畏懼。拿這三種東西給賢人,並不是對賢人予以賞賜,而是要把事情辦成。所以在這時,根據德行任官,根據官職授權,根據功勞定賞。衡量各人功勞而分予祿位,所以做官的不會永遠富貴,而民衆不會永遠貧賤。有能力的就舉用他,沒有能力的就罷黜他。舉公義,避私怨,說的即這個意思。 所以古時堯把舜從服澤之陽拔舉出來,授予他政事,結果天下大治;禹把益從陰方之中拔舉出來,授予他政事,結果天下統一;湯把伊尹從庖廚之中拔舉出來,授予他政事,結果計謀得行;文王把閎夭、泰顛從狩獵者中拔舉出來,授予他政事,結果西土大服。在這些時候,即使處在厚祿尊位的大臣,沒有不敬懼而不邪的,即使處在農業與手工、經商地位的,沒有不爭相勉勵而崇尚道德的。所以賢士是用來作爲輔佐和接替的人選的。因此,得到了士,計謀就不會睏乏,身體也不會勞苦,名立而功成,美的更加彰著,惡的不會產生。這都是因爲得到賢士。所以墨子說道:“得意之時不可不舉用賢士,不得意之時也不可不舉用賢士。如果想繼承堯舜禹湯的大道,就不可不尚賢。尚賢是政治的根本所在。”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你提供的內容並非古詩詞,而是一篇文言文。以下是對這段內容的翻譯和賞析:

註釋

  • 尚賢:崇尚賢能的人。
  • 王公大人:指統治者。
  • 治厚:治理得好。
  • 治薄:治理得不好。
  • 辯:通「辨」,有分辨、善辯的意思。
  • 道術:道德學術。
  • 闢:通「避」。
  • 農與工肆之人:農民和工匠、商人等。
  • 殿賞:定賞賜的高下。
  • 罝(jū)罔:捕獸的網。

翻譯

墨子說:「現在治理國家的王公大人,都希望國家富強,人口衆多,刑政得到治理。然而卻不能富強而得到貧窮,不能人口衆多而得到減少,不能治理得好而得到混亂,這就是根本上失去了他們所想要的,而得到了他們所厭惡的。這是什麼原因呢?」墨子說:「這是因爲治理國家的王公大人不能以崇尚賢能使用賢能來治理國家。所以國家中有很多賢良之士,那麼國家的治理就好;賢良之士少,那麼國家的治理就差。所以統治者的重要事務,就在於使賢能的人增多而已。」 (有人)說:「那麼使賢能的人增多的方法是怎樣的呢?」墨子說:「比如想要使自己國家善於射箭駕車的人增多,一定要使他們富裕、尊貴、敬重、讚譽他們,這樣國家中善於射箭駕車的人就可以增多了。何況還有那些德行深厚、言談善辯、知識廣博的賢良之士呢!這些本來就是國家的珍寶、社稷的輔佐,也一定要使他們富裕、尊貴、敬重、讚譽他們,這樣國家的優秀人才也就可以增多了。」所以古代聖王治理國家時,(會)說:「不義的人不能使他富裕,不義的人不能使他尊貴,不義的人不能與他親近,不義的人不能與他接近。」因此國家的富貴之人聽到了,都回去思考說:「以前我所依靠的是富貴,現在君主推舉義舉不迴避貧賤,那麼我不能不踐行義。」親近的人聽到了,也回去思考說:「以前我所依靠的是親近,現在君主推舉義舉不迴避疏遠,那麼我不能不踐行義。」接近的人聽到了,也回去思考說:「以前我所依靠的是接近,現在君主推舉義舉不迴避遠方,那麼我不能不踐行義。」遠方的人聽到了,也回去思考說:「我以前以爲遠方沒有依靠,現在君主推舉義舉

賞析

這段文字主要論述了墨子的尚賢思想。他強調要使國家富強、治理得好,就必須重視賢能之人,要讓賢良之士增多。通過舉一些例子說明使賢才增多的方法,如給予他們富貴、尊榮等。同時借古代聖王之口表明義是重要的原則。並且闡述了尚賢對於國家治理的重要性,即得賢才則可使謀劃不困難、身體不勞累、名聲確立、功業成就等。從文字表達上,邏輯較爲清晰,先提出問題,分析原因,進而闡述具體做法和意義,體現出墨子對治理國家和用人之道的深刻思考。他的尚賢主張對於當時打破貴族世襲壟斷、選拔真正有才能的人蔘與國家治理有着積極的意義。

墨子

墨子 ,名翟(dí),東周春秋末期戰國初期宋國人 ,一說魯陽人,一說滕國人。墨子是宋國貴族目夷的後代,生前擔任宋國大夫。他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也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 墨子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農民出身的哲學家,墨子創立了墨家學說,墨家在先秦時期影響很大,與儒家並稱“顯學”。他提出了“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樂”、“節葬”、“節用”等觀點。以兼愛爲核心,以節用、尚賢爲支點。墨子在戰國時期創立了以幾何學、物理學、光學爲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學理論。在當時的百家爭鳴,有“非儒即墨”之稱。墨子死後,墨家分爲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鄧陵氏之墨三個學派。其弟子根據墨子生平事蹟的史料,收集其語錄,完成了《墨子》一書傳世。 ► 5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