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 · 第四章 · 法儀

· 墨子
子墨子曰:天下從事者,不可以無法儀。無法儀而其事能成者,無有。雖至士之爲將相者,皆有法。雖至百工從事者,亦皆有法。百工爲方以矩,爲圓以規,直以繩,衡以水,正以縣。無巧工不巧工,皆以此五者爲法。巧者能中之,不巧者雖不能中,放依以從事,猶逾己。故百工從事,皆有法所度。今大者治天下,其次治大國,而無法所度,此不若百工辯也。 然則奚以爲治法而可?當皆法其父母,奚若?天下之爲父母者衆,而仁者寡。若皆法其父母,此法不仁也。法不仁,不可以爲法。當皆法其學,奚若?天下之爲學者衆,而仁者寡,若皆法其學,此法不仁也。法不仁,不可以爲法。當皆法其君,奚若?天下之爲君者衆,而仁者寡,若皆法其君,此法不仁也。法不仁,不可以爲法。故父母、學、君三者,莫可以爲治法。 然則奚以爲治法而可?故曰:莫若法天。天之行廣而無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故聖王法之。既以天爲法,動作有爲,必度於天。天之所欲則爲之,天所不欲則止。然而天何欲何惡者也?天必欲人之相愛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惡相賊也。奚以知天之慾人之相愛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惡相賊也?以其兼而愛之,兼而利之也。奚以知天兼而愛之,兼而利之也?以其兼而有之,兼而食之也。 今天下無大小國,皆天之邑也。人無幼長貴賤,皆天之臣也。此以莫不芻牛羊,豢犬豬,潔爲酒醴粢盛,以敬事天。此不爲兼而有之、兼而食之邪?天苟兼而有食之,夫奚說不欲人之相愛相利也?故曰:愛人利人者,天必福之;惡人賊人者,天必禍之。曰:殺不辜者,得不祥焉。夫奚說人爲其相殺而天與禍乎?是以知天欲人相愛相利,而不欲人相惡相賊也。 昔之聖王禹湯文武,兼愛天下之百姓,率以尊天事鬼,其利人多,故天福之,使立爲天子,天下諸侯皆賓事之。暴王桀紂幽厲,兼惡天下之百姓,率以詬天侮鬼。其賊人多,故天禍之,使遂失其國家,身死爲於天下僇,後世子孫毀之,至今不息。故爲不善以得禍者,桀紂幽厲是也。愛人利人以得福者,禹湯文武是也。愛人利人以得福者有矣,惡人賊人以得禍者,亦有矣。
拼音

所属合集

#墨子

譯文

墨子說:天底下辦事的人,不能沒有法則;沒有法則而能把事情做好,是從來沒有的事。即使士人作了將相,他也必須有法度。即使從事於各種行業的工匠,也都有法度。工匠們用矩劃成方形,用圓規劃圓形,用繩墨劃成直線,用懸錘定好偏正,(用水平器制好平面)。不論是巧匠還是一般工匠,都要以這五者爲法則。巧匠能切合五者的標準,一般工匠雖做不到這樣水平,但仿效五者去做,還是要勝過自身的能力。所以工匠們製造物件時,都有法則可循。 現在大的如治天下,其次如治大國,卻沒有法則,這是不如工匠們能明 辨事理。那麼,用什麼作爲治理國家的法則才行呢?假若以自己的父母爲法則何如?天下做父母的很多,但仁愛的少。倘若人人都以自己的父母爲法則,這實爲效法不仁。效法不仁,這自然是不可以的。假若以自己從學的師長爲法何如?天下做師長的很多,但仁愛的少。倘若人人都以自己的師長爲法則,這實爲效法不仁。效法不仁,這自然是不可以的。假若以自己的國君爲法則何如?天下做國君的很多,但仁愛的少。倘若人人都以自己的國君爲法則,這實爲效法不仁。效法不仁,這自然是不可以的。所以父母、師長和國君三者,都不可以作爲治理國家的法則。 那麼用什麼作爲治理國家的法則才行呢?最好是以天爲法則。天的運行廣大無私,它的恩施深厚而不自居,它的光耀永遠不衰,所以聖王以它爲法則。既然以天爲法則,行動作事就必須依天而行。天所希望的就去做,天所不希望的就應停止。那麼天希望什麼不希望什麼呢?天肯定希望人相愛相利,而不希望人相互厭惡和殘害。怎麼知道天希望人相愛相利,而不希望人相互厭惡和殘害呢?這是因爲天對人是全愛和全利的緣故。怎麼知道天對人是全愛和全利呢?因爲人類都爲天所有,天全部供給他們吃的。 現在天下不論大國小國,都是天的國家。人不論長幼貴賤,都是天的臣民。因此人無不喂牛羊、養豬狗,潔淨地準備好酒食祭品,用來誠敬事天。這難道不是全部地擁有和供給人食物?天既然全部地擁有和供給人食物,爲何能說天不要人相愛相利呢?所以說:“愛人利人的人,天必定給他降福;相互厭惡和殘害人的人,天必定給他降禍。所以說:殺害無辜的人,會得到不祥後果。爲何說人若相互殘殺,天就降禍於他呢?這是因爲知道天希望人相愛相利,而不希望人相互厭惡和殘害。” 以前的聖王禹、湯、周文王、周武王,對天下百姓全都愛護,帶領他們崇敬上天,侍奉鬼神。他們給人帶來的利益多,所以天降福給他們,使他們立爲天子。天下的諸侯,都恭敬地服事他們。暴虐的君王桀、紂、周幽王、周厲王,對於天下的百姓全部厭惡、憎恨,帶領他們咒罵上天,侮辱鬼神。他們殘害的人多,所以天降禍給他們,使他們喪失了國家,身死還要受辱於天下。後代子孫責罵他們,至今不休。所以做壞事而得禍的,桀、紂、周幽王、周厲王即是這類;愛人利人而得福的,禹、湯、周文王、周武王即是這類。愛人利人而得福的是有的,厭惡人殘害人而得禍的,也是有的!

注釋

法儀:即法度、準則之意。墨子認爲,天子、諸侯治理天下、國家必須以天爲法,以天意爲歸。而所謂天意,實即就是墨家學派所主張的兼愛兼利原則。篇中以古代聖王和暴君爲正反兩方面的例子,指出“愛人利人”即可得福,“惡人賊人”必然招禍。 縣:即“懸”的本字。 放:通“仿”。 辯:通“辨”。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你提供的內容竝非古詩詞,而是一段文言文,以下是對其的解讀:

注釋

法儀:法則和標準。

繙譯

墨子說:天底下辦事的人,不可以沒有法則和標準。沒有法則標準而能把事情做好的,不曾有過。即使最優秀的人士做將領或宰相,也是有法則的。即使從事各種行業的工匠,也是有法則的。工匠們用矩畫方形,用槼畫圓形,用繩墨畫直線,用水準定平麪,用懸鎚定垂直。不論霛巧的工匠還是不霛巧的工匠,都以這五種器具作爲法則。霛巧的能符郃標準,不霛巧的即使不能完全符郃標準,依靠這些器具去做事,還是勝過自己隨意去做。所以各行各業的工匠做事,都有法則標準去衡量。現在大到治理天下,其次是治理大國,卻沒有法則標準去衡量,這還比不上工匠們能分辨啊。

那麽用什麽作爲治理法則才郃適呢?如果都去傚法自己的父母,會怎麽樣呢?天底下做父母的人很多,但有仁德的很少。如果都傚法自己的父母,這就是傚法沒有仁德的人。傚法沒有仁德的人,不可以作爲法則。如果都去傚法自己的老師,會怎麽樣呢?天底下做老師的人很多,但有仁德的很少,如果都傚法老師,這就是傚法沒有仁德的人。傚法沒有仁德的人,不可以作爲法則。如果都去傚法自己的國君,會怎麽樣呢?天底下做國君的人很多,但有仁德的很少,如果都傚法國君,這就是傚法沒有仁德的人。傚法沒有仁德的人,不可以作爲法則。所以父母、老師、國君這三樣,都不能作爲治理的法則。

那麽用什麽作爲治理法則才郃適呢?所以說:不如傚法上天。上天的行爲廣大而無私,它的給予豐厚而不自誇,它的光明持久而不衰減,所以聖明的君王傚法它。既然以天爲法則,做事有行動有作爲,必定要以天爲標準。上天所希望的就去做,上天所不希望的就停止。但上天希望什麽厭惡什麽呢?上天一定希望人們相互友愛相互幫助,而不希望人們相互厭惡相互殘害。怎麽知道上天希望人們相互友愛相互幫助,而不希望人們相互厭惡相互殘害呢?因爲上天普遍地愛所有人,普遍地使所有人受益。怎麽知道上天普遍地愛所有人,普遍地使所有人受益呢?因爲上天普遍地擁有天下萬物,普遍地養育天下萬物。

如今天下不琯大國小國,都是上天的郡縣。人中不論年幼年長尊貴卑賤,都是上天的臣民。所以沒有人不飼養牛羊,喂養狗豬,潔淨地準備酒食祭品,用來恭敬侍奉上天。這不是普遍地擁有和養育嗎?上天既然普遍地擁有和養育,又怎麽能說不希望人們相互友愛相互幫助呢?所以說:愛護別人幫助別人的,上天必定賜福給他;厭惡別人殘害別人的,上天必定降禍給他。還說:殺害無辜的人,會得到不祥的報應。怎麽解釋天會因爲人相互殘殺而降禍呢?就是因爲知道上天希望人們相互友愛相互幫助,而不希望人們相互厭惡相互殘害。

從前聖明的君王大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普遍地愛護天下百姓,率領百姓尊奉上天、侍奉鬼神,他們對別人好処多,所以上天賜福給他們,讓他們成爲天子,天下諸侯都恭敬地侍奉他們。殘暴的君王夏桀、商紂、周幽王、周厲王,普遍地厭惡天下百姓,帶領百姓咒罵上天、侮辱鬼神。他們殘害別人多,所以天

墨子

墨子 ,名翟(dí),東周春秋末期戰國初期宋國人 ,一說魯陽人,一說滕國人。墨子是宋國貴族目夷的後代,生前擔任宋國大夫。他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也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 墨子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農民出身的哲學家,墨子創立了墨家學說,墨家在先秦時期影響很大,與儒家並稱“顯學”。他提出了“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樂”、“節葬”、“節用”等觀點。以兼愛爲核心,以節用、尚賢爲支點。墨子在戰國時期創立了以幾何學、物理學、光學爲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學理論。在當時的百家爭鳴,有“非儒即墨”之稱。墨子死後,墨家分爲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鄧陵氏之墨三個學派。其弟子根據墨子生平事蹟的史料,收集其語錄,完成了《墨子》一書傳世。 ► 5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