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 · 題溧陽三塔寺

問訊湖邊春色,重來又是三年。東風吹我過湖船,楊柳絲絲拂面。 世路如今已慣,此心到處悠然。寒光亭下水如天,飛起沙鷗一片。
拼音

所属合集

#西江月

譯文

問候這湖中的春水,岸上的春花,林間的春鳥,你們太美了,這次的到來距前次已是三年了。東風順吹,我駕船駛過湖面,楊柳絲絲拂面,似對我的到來表示歡迎。 人生道路上的曲折、沉浮我已習慣,無論到哪裏,我的心一片悠然。寒光亭下,湖水映照天空,真是天水一色,水面上飛起一羣沙鷗。

注釋

西江月:詞牌名,原唐教坊曲。又名《白苹香》、《步虛詞》、《晚香時候》、《玉爐三澗雪》、《江月令》。雙調,五十字,上下闋各兩平韻,結句各叶一仄韻。 題溧陽三塔寺:溧陽,今江蘇省溧陽縣。三塔寺,溧陽境內寺名。這首詞原無題,南宋·周草窗《絶妙好詞》本增補爲“丹陽湖”,而厲樊榭箋注則作“題溧陽三塔寺”。宋王象之《輿地紀勝》謂丹陽湖在當塗縣東南六十九里。當時爲建康和宣城之間內河交通的必經航道。黃叔暘《花菴詞選》題作“洞庭”,顯係疏誤。按岳倦翁《玉楮集》有詩題《三塔寒光亭張於湖書詞寺柱吳毅夫命名後軒》,所云“張於湖書詞”,當指此篇。 問訊:問候。 湖:指三塔湖。 重來又是三年:相隔三年重遊舊地。 過湖船:駛過湖面的船。 楊柳絲絲:形容楊柳新枝柔嫩如絲。 拂面:輕輕地掠過面孔。 世路:世俗生活的道路。 寒光亭:亭名。在江蘇省溧陽縣西三塔寺內。 沙鷗:沙洲上的鷗鳥。

《西江月·題溧陽三塔寺》是宋代詞人張於湖創作的一首詞。起首二句,直接描述自己時隔三年舊地重遊的懷戀心境,三四兩句從客觀風物歡迎自己的角度下筆,描畫出上船離岸乘風過湖的情景。超脫塵網、得其所哉的無限快意,就這樣得到了淋灕酣暢的表現。「世路」二句,暗承上闋「過湖」,由描述轉入議論,看似語意突兀,實是一脈相通。結尾兩句,緊承「悠然」二字宕開一筆,著力描寫來到湖中寒光亭時所見的自然美景,返歸自然的恬適愉快,盡在言外,成爲全詞意境曠遠、餘音繞粱的結筆。

賞析

起首二句,直接描述自己時隔三年舊地重遊的懷戀心境。「問訊」,表達出詞人主動前來探望的殷切心情。「湖邊」,點明遠道而來,剛至湖岸,爲下文乘船遊湖作鋪墊。「春色」,形容萬紫千紅的美好春景,乃下文「東風」、「楊柳」之引筆。「重來」,説明是再次來此,表明「問訊」實是有意重訪。「又是三年」,不僅突出相別的确切時間,而且暗示其間經歷了人生的多少波折變幻;一箇「又」字,內涵復雜,旣包含了對時光流逝的嘆惜,對歷經坎坷的感慨,也包含了對湖邊春色的懷戀,對再次來此的欣喜。詞人酷愛自然之情,瀟灑出塵之姿,就在這質樸明快、語近情深的起句中脫穎而出,奠定了全詞飄逸清朗的基調。 如果説起首兩句是從詞人有意重訪的角度而言,三四兩句則從客觀風物歡迎自己的角度下筆,描畫出上船離岸乘風過湖的情景。「東風」、「楊柳」,都緊承「春色」發展而來。東風似乎有意,輕輕吹拂,送我渡過湖波;楊柳似乎含情,微微擺動,絲絲擦著我面。詞人不説船乘風勢,人觸柳絲,而説風助船行,柳拂人面,正是注情於物的擬人寫法,從而創造出一箇物我合一、通體和諧的藝術境界。詞人那種超脫塵網、得其所哉的無限快意,就這樣得到了淋灕酣暢的表現。 上闋以作者自己與風物的互相映襯,表達了重訪三塔湖離岸登船之際的快意感受;下闋則以世路與湖亭的強烈對比,抒發了置身寒光亭時的悠然心情。 「世路」二句,暗承上闋「過湖」,由描述轉入議論,看似語意突兀,實是一脈相通。「世路」,是一條政治腐敗、荆棘叢生的路,與眼前這東風怡人、楊柳含情的自然之路豈能相提幷論。然而,詞人説是「如今已慣」,這不僅表明他已歷盡世俗道路的傾軋磨難,對權奸的打擊、社會的黑暗業已司空見慣,更暗寓著他已看透世事、唾棄塵俗的莫名悲哀和無比憂憤。因此,「此心到處悠然」,也就不僅在説自己的心境無論到哪兒總是悠閑安適,更包含著自己這顆備受折磨、無力回天的心衹能隨遇而安、自尋解脫了。詞人由愛國志士而成江湖處士,無奈去到和諧美好的大自然中尋求解脫,內心悲憤難言,卻説「到處悠然」,可謂語近旨遠,沉鬱至極,與那「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説還休。欲説還休,卻道天凉好箇秋」的辛棄疾先後同調,從而鑄成凝聚全詞主旨的警句。 結尾兩句,緊承「悠然」二字宕開一筆,著力描寫來到湖中寒光亭時所見的自然美景。詞人撇開「世路」,來到寒光亭上,衹見寒光亭下的湖水一碧萬頃,猶如遼闊無際的藍天;在這明麗如畫的水天之間,一群沙鷗展翅飛起,自由翺翔。這一靜一動、點面交映的畫面,充滿了蓬勃的生氣,陶醉著詞人的心胸。特別是沙鷗飛起的鏡頭,不僅使整箇畫面靈動起來,更寄寓著「鷗鳥忘機」(典出《列子·黃帝》)與鷗同盟的深意。如果説上闋以問訊春色和風物含情寫出了物我一體的美妙境界,那麽,下闋就以唾棄世路和同盟鷗鳥表露出投身自然的悠然心境。而這末尾兩句,純粹寫景,以景結情,語淡意遠,餘味不盡,詞人對於世路塵俗的鄙棄憎惡,對於返歸自然的恬適愉快,盡在言外,從而成爲全詞意境曠遠、餘音繞粱的結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問訊:問候。
  • 溧陽:地名,今屬江囌。

繙譯

問候這湖邊的春色,再次重來已經過了三年。東風吹拂著我的船駛過湖麪,楊柳的細絲輕拂我的臉。世間的路到如今我已經習慣了,我的這顆心無論到哪裡都自在悠然。寒光亭下的水麪好似天空一般,飛起了一片沙鷗。

賞析

這首詞開篇點明是故地重遊,“重來又是三年”躰現出時光的流逝。“東風吹我過湖船,楊柳絲絲拂麪”營造出清新美好的氛圍。下闋抒發感慨,表達了詞人對世路的習慣和內心的悠然自在。最後通過對寒光亭以及周圍水天一色、沙鷗飛起景象的描寫,進一步烘托出詞人自在閑適的心境,整躰畫麪感很強,給人一種輕松愜意的感覺。

張孝祥

張孝祥

南宋著名詞人、書法家,字安國,別號於湖居士,漢族,歷陽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 ,生於明州鄞縣(今浙江寧波),少年時闔家遷居蕪湖(今安徽省蕪湖市)。唐代詩人張籍之七世孫;父張祁,任直祕閣、淮南轉運判官。紹興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張孝祥廷試,高宗(趙構)親擢爲進士第一,授承事郎,簽書鎮東軍節度判官。由於上書爲岳飛辯冤,爲權相秦檜所忌,誣陷其父張祁有反謀,幷將其父下獄。次年,秦檜死,授祕書省正字。歷任祕書郎,著作郎,集英殿修撰,中書舍人等職。宋孝宗時,任中書舍人直學士院。隆興元年(公元1163年),張浚出兵北伐,被任爲建康留守。又爲荆南湖北路安撫使,此外還出任過撫州,平江,靜江,潭州等地的地方長官,頗有政績。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以顯謨閣直學士致仕。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於蕪湖病死,葬南京江浦老山,年僅三十八歲。張孝祥善詩文,尤工詞,才思足敏,詞風清俊爽朗,佳處直逼東坡。史稱其「嘗慕東坡,每作爲詩文,必問門人曰:『比東坡如何?』」《念奴嬌·過洞庭》見其本領。今存《於湖集》四十卷、《於湖詞》一卷。《全宋詞》輯錄其詞二百二十三闋。 ► 6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