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夕晴

· 方回
漸暖風煙添軟媚,新晴草木眩光晶。 天回地轉春猶在,物是人非意自驚。 晚輩未宜欺老病,早年猶及見昇平。 山城舊與錢塘似,燈火笙歌徹五更。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元夕:即元宵節,農曆正月十五。
  • 風煙:風和煙霧,這裏指春天的氣息。
  • 軟媚:柔和而美麗。
  • 眩光晶:閃耀着晶瑩的光芒。
  • 天回地轉:形容時間的流轉。
  • 物是人非:景物依舊,人事已非。
  • 晚輩:年輕的一代。
  • 老病:年老體弱。
  • 早年:年輕時。
  • 昇平:太平盛世。
  • 山城:山中的城鎮。
  • 錢塘:即杭州,古稱錢塘。
  • 笙歌:音樂和歌聲。
  • 五更:古代將一夜分爲五更,五更即天將亮時。

翻譯

春風漸暖,煙霧繚繞,增添了春天的柔和與美麗;新綠的草木在陽光下閃耀着晶瑩的光芒。 儘管時間流轉,春天依舊,但人事已非,令人心生驚異。 年輕的晚輩不應輕視年老體弱的人,我年輕時還曾見證過太平盛世。 這座山城與古時的錢塘相似,燈火輝煌,音樂與歌聲一直持續到天明。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元夕之夜的景象,通過對春風、草木的細膩描繪,展現了春天的生機與美麗。詩中「天回地轉春猶在,物是人非意自驚」一句,深刻表達了時光流轉、人事變遷的感慨。後兩句則通過對比晚輩與老病、早年與現在的不同,抒發了對過往時光的懷念和對現實的感慨。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時光易逝、人生無常的深刻感悟。

方回

元朝詩人、詩論家。方回節操無可言者,爲世所譏,然善論詩文,論詩主江西派,爲江西詩派殿軍(參見《中國文學史·第三卷·第六編·元代文學》)。字萬里。徽州歙縣(今屬安徽)人。南宋理宗時登第,初以《梅花百詠》向權臣賈似道獻媚,後見似道勢敗,又上似道十可斬之疏,得任嚴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將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論,及元兵至,又望風迎降,得任建德路總管,不久罷官,即徜徉於杭州、歙縣一帶,晚年在杭州以賣文爲生,以至老死。 方回罷官後,致力於詩,選唐、宋近體詩,加以評論,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 28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