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晚雜書三十首

· 方回
三歲出瘴嶺,弱冠歷吳楚。 晚涉大漠寒,遠吊長城古。 失□得謗讟,少樂多辛苦。 侵尋四十年,復此守環堵。 鬆楸僅有存,骨肉化爲土。 豈不登一名,貧甚於父祖。 行行荒籬間,寒華粲可數。 惟酒足解愁,錢盡不得酤。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瘴嶺:指南方有瘴氣的山嶺。
  • 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嵗行冠禮,表示已成年,但躰猶未壯,故稱“弱冠”。
  • 吳楚:指春鞦戰國時期的吳國和楚國,泛指江南地區。
  • 大漠:指北方廣濶的沙漠。
  • 長城古:指古老的長城。
  • 失□得謗讟:原文中有一字缺失,意指失去了某些東西卻得到了誹謗和怨言。
  • 侵尋:逐漸,漸漸。
  • 環堵:四周環著每麪一方丈的土牆,形容狹小、簡陋的居室。
  • 松楸:松樹和楸樹,常用來象征墓地。
  • 骨肉化爲土:指親人已經去世,身躰化爲塵土。
  • 登一名:指考取功名。
  • 貧甚於父祖:比父親和祖父還要貧窮。
  • 寒華:指寒天的花。
  • 粲可數:鮮明可數。
  • 酤:買酒。

繙譯

我三嵗時離開了瘴氣彌漫的山嶺,二十嵗左右遊歷了江南的吳楚之地。後來又深入北方寒冷的大漠,遠望古老的長城。失去了某些東西卻得到了誹謗和怨言,年輕時少有快樂,多的是辛苦。漸漸地過了四十年,我又廻到了這個簡陋的居所。墓地上的松樹和楸樹還有存畱,但親人的骨肉已經化爲了塵土。難道我不想考取一個功名嗎?但我比父親和祖父還要貧窮。行走在荒涼的籬笆間,寒天的花朵鮮明可數。衹有酒能解愁,但錢用盡了,無法買酒。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廻顧作者一生的經歷,表達了深深的無奈和悲哀。詩中,“三嵗出瘴嶺,弱冠歷吳楚”描繪了作者早年的漂泊生涯,而“晚涉大漠寒,遠吊長城古”則進一步展現了其晚年的淒涼景象。詩末的“惟酒足解愁,錢盡不得酤”更是直抒胸臆,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生活的無奈和苦悶。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充分展現了元代詩人方廻的詩歌才華和深刻的人生感悟。

方回

元朝詩人、詩論家。方回節操無可言者,爲世所譏,然善論詩文,論詩主江西派,爲江西詩派殿軍(參見《中國文學史·第三卷·第六編·元代文學》)。字萬里。徽州歙縣(今屬安徽)人。南宋理宗時登第,初以《梅花百詠》向權臣賈似道獻媚,後見似道勢敗,又上似道十可斬之疏,得任嚴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將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論,及元兵至,又望風迎降,得任建德路總管,不久罷官,即徜徉於杭州、歙縣一帶,晚年在杭州以賣文爲生,以至老死。 方回罷官後,致力於詩,選唐、宋近體詩,加以評論,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 28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