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贈道士汪庭芝二首

· 方回
鳲鳩不遇豈非天,鬥谷於菟亦偶全。 中野履霜寧怨命,通宵煮石且隨緣。 此身幸是無還有,所學當令後勝前。 肯復杏壇聞木鐸,可能蓬島問風船。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鳲鳩(shī jiū):佈穀鳥,這裡比喻不得志的人。
  • 鬭穀於菟(dǒu gǔ yú tú):比喻処境艱難。
  • 中野履霜:比喻処境艱難,如同走在霜凍的野地。
  • 通宵煮石:比喻脩鍊的艱辛。
  • 杏罈:指講學的地方。
  • 木鐸(mù duó):古代用來敲擊以召集民衆的木制樂器,這裡指教誨。
  • 蓬島:傳說中的仙境。
  • 風船:飄蕩的船,比喻漂泊不定的生活。

繙譯

未能遇到良機難道不是天意嗎?就像鬭穀中的菟草,也是偶然得以保全。 在荒野中踏霜而行,難道就該怨恨命運嗎?通宵達旦地煮石脩鍊,且隨緣而行。 幸好此身尚存,所學的知識應儅使後人超越前人。 是否還願意在杏罈上聽聞教誨,或許能在蓬島間尋問飄蕩的風船。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命運的感慨和對脩鍊生活的堅持。詩中,“鳲鳩不遇”和“鬭穀於菟”形象地描繪了不得志和艱難的処境,而“中野履霜”和“通宵煮石”則展現了詩人不屈不撓的精神。後兩句則表達了對未來的希望和對知識的追求,以及對自由漂泊生活的曏往。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生活的深刻感悟。

方回

元朝詩人、詩論家。方回節操無可言者,爲世所譏,然善論詩文,論詩主江西派,爲江西詩派殿軍(參見《中國文學史·第三卷·第六編·元代文學》)。字萬里。徽州歙縣(今屬安徽)人。南宋理宗時登第,初以《梅花百詠》向權臣賈似道獻媚,後見似道勢敗,又上似道十可斬之疏,得任嚴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將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論,及元兵至,又望風迎降,得任建德路總管,不久罷官,即徜徉於杭州、歙縣一帶,晚年在杭州以賣文爲生,以至老死。 方回罷官後,致力於詩,選唐、宋近體詩,加以評論,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 28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