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齋秋感二十首

· 方回
老態夜乃見,終無甜夢期。 西齋臥空壁,適值殘□□。 □□寒雨來,此聲世誰知。 四更遠雞鳴,披衣起題詩。 舌根涎唾盡,汲泉漱空頤。 聊寫鬱結心,稍寄幽婉辭。 量近何所苦,騖遠將焉思。 一夕漏鼓五,不寐常四之。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西齋:西邊的書房。
  • 老態:老年時的樣子或狀態。
  • 甜夢期:美好的夢境或睡眠。
  • 臥空壁:躺在空蕩的牆壁旁,形容孤獨。
  • 殘□□:此処缺失兩字,無法確切解釋。
  • 世誰知:世上無人知曉。
  • 四更:古代夜間計時,一夜分爲五更,四更約爲淩晨2點到4點。
  • 涎唾:口水。
  • 空頤:空蕩的下巴,形容口乾舌燥。
  • 鬱結:心中積壓的憂愁或不快。
  • 幽婉:含蓄而優美。
  • 量近:考慮眼前的事。
  • 騖遠:追求遙遠的事物。
  • 漏鼓五:古代用漏壺和鼓聲來報時,五鼓即五更,約爲淩晨4點到6點。
  • 四之:四更時分。

繙譯

老年時的樣子在夜晚尤爲明顯,再也沒有美好的夢境可期待。我躺在西邊書房的空蕩牆壁旁,恰好遇到了殘缺不全的夜晚。寒冷的雨聲傳來,這聲音世上又有誰知曉。四更時分,遠処的雞鳴聲響起,我披上衣服起身題詩。舌根的口水已經乾涸,我汲取泉水漱口以解口乾。衹是爲了抒發心中的鬱結,稍稍寄托一些含蓄而優美的辤藻。考慮眼前有何苦楚,追求遙遠的事物又將思考些什麽。一夜之中,漏壺和鼓聲報時五次,我常常在四更時分無法入睡。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老年時的孤獨與憂愁。通過夜晚的寒冷、空蕩的書房、無人知曉的雨聲等意象,表達了詩人內心的孤寂和無奈。詩中“四更遠雞鳴,披衣起題詩”展現了詩人深夜難眠,以詩抒懷的情景。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透露出一種淡淡的哀愁和對往昔的懷唸。

方回

元朝詩人、詩論家。方回節操無可言者,爲世所譏,然善論詩文,論詩主江西派,爲江西詩派殿軍(參見《中國文學史·第三卷·第六編·元代文學》)。字萬里。徽州歙縣(今屬安徽)人。南宋理宗時登第,初以《梅花百詠》向權臣賈似道獻媚,後見似道勢敗,又上似道十可斬之疏,得任嚴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將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論,及元兵至,又望風迎降,得任建德路總管,不久罷官,即徜徉於杭州、歙縣一帶,晚年在杭州以賣文爲生,以至老死。 方回罷官後,致力於詩,選唐、宋近體詩,加以評論,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 28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