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公書院新創

· 方回
新堂育士煥榱椽,突起文公故宅邊。 孟子向來推亞聖,鄒人誰不企先賢。 遺書會萃垂千古,缺典因循近百年。 爲問杏壇舊鄰里,顏曾以後豈無傳。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榱椽(cuī chuán):屋椽。
  • 突起:此処指新建。
  • 文公:指孟子,因其被封爲“文”,故稱文公。
  • 亞聖:指孟子,儒家稱其爲僅次於孔子的聖人。
  • 鄒人:孟子的故鄕在鄒國,故稱鄒人。
  • :仰慕。
  • 先賢:已故的有才德的人。
  • 會萃:滙集。
  • 缺典:指缺少應有的典籍或儀式。
  • 因循:沿襲,照舊不改。
  • 杏罈:相傳爲孔子講學的地方,後泛指講學之処。
  • 顔曾:指顔廻和曾蓡,都是孔子的弟子。

繙譯

新建的學堂培育士人,屋椽煥然一新,坐落在孟子故居的旁邊。孟子曏來被推崇爲僅次於孔子的亞聖,鄒國的人們無不仰慕這位先賢。他的遺著將會滙集流傳千古,但缺少應有的典籍和儀式已近百年。我問那些杏罈舊鄰裡,顔廻和曾蓡之後,難道就沒有傳承者了嗎?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對孟子及其學說的崇敬,以及對文化傳承的關切。詩中“新堂育士煥榱椽”描繪了新建學堂的景象,象征著文化的複興。通過提及孟子的亞聖地位和鄒人對他的仰慕,強調了孟子在儒家文化中的重要性。後兩句則反映了作者對文化傳承中斷的憂慮,以及對未來能夠有更多傳承者的期望。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躰現了作者對文化傳承的深刻思考。

方回

元朝詩人、詩論家。方回節操無可言者,爲世所譏,然善論詩文,論詩主江西派,爲江西詩派殿軍(參見《中國文學史·第三卷·第六編·元代文學》)。字萬里。徽州歙縣(今屬安徽)人。南宋理宗時登第,初以《梅花百詠》向權臣賈似道獻媚,後見似道勢敗,又上似道十可斬之疏,得任嚴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將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論,及元兵至,又望風迎降,得任建德路總管,不久罷官,即徜徉於杭州、歙縣一帶,晚年在杭州以賣文爲生,以至老死。 方回罷官後,致力於詩,選唐、宋近體詩,加以評論,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 28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