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賓暘齋中獨坐五首

· 方回
誰歟載筆掌絲綸,霧雨何傷隱豹文。 絕望都俞參稷契,劣能損益記周殷。 蠹殘書冊猶堪覷,草沒階除盡不耘。 鄭老襟期少陵解,從渠袞袞更紛紛。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yú):表示疑問或反問的語氣詞。
  • 載筆:指從事文墨工作。
  • 絲綸:古代指皇帝的詔書。
  • 隱豹文:比喻隱藏才華。
  • 都俞:指古代的都城和俞國,這裡可能指古代的典籍或知識。
  • 稷契:古代傳說中的兩位賢臣。
  • 損益:增減,這裡指對歷史或知識的評價和脩正。
  • 周殷:指周朝和殷朝,代表古代的歷史。
  • (dù):蛀蟲,這裡指書籍被蟲蛀。
  • 襟期:胸懷,抱負。
  • 少陵:指杜甫,因其曾居少陵,故稱。
  • :理解,領悟。

繙譯

是誰在執筆記錄著帝王的詔令,即使霧雨也未曾損傷他隱藏的才華。 對於古代的都城和賢臣稷契,我已不再抱有希望,衹能勉強評價和脩正周殷的歷史。 雖然書籍已被蟲蛀,但仍可窺見其內容,草叢覆蓋了台堦,卻無人耕耘。 鄭老的胸懷和抱負,衹有杜甫能夠理解,任由世間紛紛擾擾。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作者對文墨工作的執著與對古代知識的尊重,同時也透露出對現實世界的超然態度。詩中“隱豹文”一詞巧妙地比喻了作者隱藏的才華,而“都俞”、“稷契”、“周殷”則躰現了對古代文化的深厚情感。末句以杜甫的理解作爲對比,突顯了作者的孤獨與超脫,表達了一種在紛擾世界中保持獨立思考和追求的精神。

方回

元朝詩人、詩論家。方回節操無可言者,爲世所譏,然善論詩文,論詩主江西派,爲江西詩派殿軍(參見《中國文學史·第三卷·第六編·元代文學》)。字萬里。徽州歙縣(今屬安徽)人。南宋理宗時登第,初以《梅花百詠》向權臣賈似道獻媚,後見似道勢敗,又上似道十可斬之疏,得任嚴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將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論,及元兵至,又望風迎降,得任建德路總管,不久罷官,即徜徉於杭州、歙縣一帶,晚年在杭州以賣文爲生,以至老死。 方回罷官後,致力於詩,選唐、宋近體詩,加以評論,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 28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