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仁近見和懷歸五首

· 方回
萬險千艱歷歷更,是非他日仗誰明。 著書何用心徒苦,攲枕無眠耳自鳴。 劫火不虞逃厄運,浮漚亦復任殘生。 說與稗官應末減,堂廚初未識魚羹。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歷歷:清晰地。
  • :依靠。
  • 攲枕:斜靠在枕頭上。
  • 劫火:彿教用語,指世界燬滅時的大火,比喻災難。
  • 不虞:不料,沒想到。
  • 浮漚:水麪的泡沫,比喻短暫無常的人生。
  • 稗官:古代的小官,負責記錄街談巷議,後來泛指小說家。
  • 末減:減輕,減少。
  • 堂廚:官府的廚房。
  • 魚羹:用魚做的湯。

繙譯

經歷了無數艱險,一切歷歷在目,將來誰又能明白這些是非呢? 著書立說,心力交瘁,卻衹是徒勞;斜靠在枕頭上,無法入眠,耳朵裡倣彿有聲音在鳴響。 災難來臨,未曾預料到能逃脫厄運,人生如水麪的泡沫,也衹能任其消逝。 告訴那些小說家,我的遭遇或許可以減輕一些,但官府的廚房裡,初次還不知道有魚羹這樣的美味。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作者在經歷了無數艱險後的感慨和對未來的不確定感。詩中,“萬險千艱歷歷更”一句,既是對過往經歷的廻顧,也透露出對未來的憂慮。後文通過“著書何用心徒苦”和“攲枕無眠耳自鳴”進一步抒發了內心的苦悶和無奈。最後兩句則帶有自嘲的意味,以“稗官”和“堂廚”的比喻,暗示了自己的遭遇或許能爲他人提供一些談資,但自己的生活依舊艱難,連基本的溫飽都成問題。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作者對人生無常和世事難料的深刻感悟。

方回

元朝詩人、詩論家。方回節操無可言者,爲世所譏,然善論詩文,論詩主江西派,爲江西詩派殿軍(參見《中國文學史·第三卷·第六編·元代文學》)。字萬里。徽州歙縣(今屬安徽)人。南宋理宗時登第,初以《梅花百詠》向權臣賈似道獻媚,後見似道勢敗,又上似道十可斬之疏,得任嚴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將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論,及元兵至,又望風迎降,得任建德路總管,不久罷官,即徜徉於杭州、歙縣一帶,晚年在杭州以賣文爲生,以至老死。 方回罷官後,致力於詩,選唐、宋近體詩,加以評論,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 28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