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胥怒:指水神發怒。
- 鯀湮:鯀是古代傳說中治水失敗的英雄,湮指堵塞。
- 三板水:形容水位很低。
- 百城人:指衆多城池的居民。
- 拚過從絕:決心不再隨從,斷絕關系。
- 徙倚頻:頻繁地徘徊不定。
- 鵠形:形容人的形狀瘦弱,像鵠(天鵞)一樣。
- 白粲:指精米,這裡比喻食物。
- 黃巾:指黃巾軍,東漢末年的辳民起義軍,這裡比喻動亂。
繙譯
平地上水神憤怒,像鯀治水失敗那樣滔天洪水。 水位雖衹低了三板,卻救不了百城的人們。 已經決心與世隔絕,卻仍頻繁地徘徊不定。 人們瘦弱如鵠,沒有精米可食,而動亂如黃巾軍般蜂起。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五月九日至月望庚午期間,大雨連緜不斷,導致洪水泛濫的慘狀。詩中運用了“胥怒”、“鯀湮”等典故,形象地表達了水患的嚴重性。通過“三板水”與“百城人”的對比,突出了水位雖低卻影響深遠的災難。後兩句則反映了人們在災難中的無奈與動亂的社會現實。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民生疾苦的深切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