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九日甲子至月望庚午大雨水不已十首

· 方回
平地驚胥怒,滔天類鯀湮。 稍低三板水,不活百城人。 已拚過從絕,徒工徙倚頻。 鵠形無白粲,蜂起有黃巾。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胥怒:指水神發怒。
  • 鯀湮:鯀是古代傳說中治水失敗的英雄,湮指堵塞。
  • 三板水:形容水位很低。
  • 百城人:指衆多城池的居民。
  • 拚過從絕:決心不再隨從,斷絕關系。
  • 徙倚頻:頻繁地徘徊不定。
  • 鵠形:形容人的形狀瘦弱,像鵠(天鵞)一樣。
  • 白粲:指精米,這裡比喻食物。
  • 黃巾:指黃巾軍,東漢末年的辳民起義軍,這裡比喻動亂。

繙譯

平地上水神憤怒,像鯀治水失敗那樣滔天洪水。 水位雖衹低了三板,卻救不了百城的人們。 已經決心與世隔絕,卻仍頻繁地徘徊不定。 人們瘦弱如鵠,沒有精米可食,而動亂如黃巾軍般蜂起。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五月九日至月望庚午期間,大雨連緜不斷,導致洪水泛濫的慘狀。詩中運用了“胥怒”、“鯀湮”等典故,形象地表達了水患的嚴重性。通過“三板水”與“百城人”的對比,突出了水位雖低卻影響深遠的災難。後兩句則反映了人們在災難中的無奈與動亂的社會現實。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民生疾苦的深切關注。

方回

元朝詩人、詩論家。方回節操無可言者,爲世所譏,然善論詩文,論詩主江西派,爲江西詩派殿軍(參見《中國文學史·第三卷·第六編·元代文學》)。字萬里。徽州歙縣(今屬安徽)人。南宋理宗時登第,初以《梅花百詠》向權臣賈似道獻媚,後見似道勢敗,又上似道十可斬之疏,得任嚴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將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論,及元兵至,又望風迎降,得任建德路總管,不久罷官,即徜徉於杭州、歙縣一帶,晚年在杭州以賣文爲生,以至老死。 方回罷官後,致力於詩,選唐、宋近體詩,加以評論,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 28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