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庸以詩謝作讀書林記次韻答之

· 趙汸
廛居原不見紛華,矮屋疏籬只一家。 雪後鬆筠初換葉,春深桃李自開花。 讀殘青竹無人到,覽罷黃庭日已斜。 此道近來成寂寞,似君端合向人誇。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廛居:(chán jū)指平民的住宅。
  • 紛華:繁華熱鬧。
  • 矮屋疏籬:簡陋的房屋和稀疏的籬笆。
  • 鬆筠:(sōng yún)松樹和竹子,常用來比喻堅貞的節操。
  • 換葉:指松樹在冬季後新葉長出,舊葉脫落。
  • 桃李:比喻學生或後輩。
  • 青竹:青翠的竹子,常用來象徵高潔。
  • 黃庭:道教經典之一,這裏泛指道教或道家的書籍。
  • 日已斜:太陽已經西斜,指時間已晚。
  • 此道:這裏指讀書或修道的道路。
  • 端合:正應該。

翻譯

在平民的住宅中原本看不到繁華熱鬧,只有簡陋的房屋和稀疏的籬笆圍繞着一個小家。雪後,松樹和竹子開始換上新葉,春天深了,桃李也自然地開出了花朵。讀完青竹編成的書籍,卻無人來訪,看完黃庭經,太陽已經西斜。這條讀書或修道的路近來變得寂寞,似乎只有你正應該向人們誇耀。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遠離塵囂、靜心讀書的場景,通過對自然景物的細膩描寫,表達了詩人對簡樸生活的嚮往和對讀書修道生活的熱愛。詩中的「雪後鬆筠初換葉,春深桃李自開花」不僅展現了自然的美景,也隱喻了讀書人的心境變化。結尾的「此道近來成寂寞,似君端合向人誇」則透露出詩人對這種生活方式的堅持和自豪,同時也表達了對知音難尋的感慨。

趙汸

元明間徽州府休寧人,字子常。九江黃澤弟子,得六十四卦大義及《春秋》之學。後復從臨川虞集遊,獲聞吳澄之學。晚年隱居東山,讀書著述。洪武二年,與趙壎等被徵修《元史》,書成,辭歸,旋卒。學者稱東山先生。有《春秋集傳》、《東山存稿》、《左氏補註》等。 ► 15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