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台

· 劉因
碣石來海際,西南奄全燕。 中有學仙台,燕平欲昇天。 燕平骨已朽,遺臺猶相傳。 雖復生青松,歲久摧爲煙。 極目望海波,不見三山巔。 三山巨鰲簪,山人蟣蝨然。 使無不足論,信有亦可憐。 大塊如洪爐,金石能久堅。 天地會有盡,何物爲神仙。 空山無笙鶴,落日下飢鳶。 今古非一臺,浩嘆秋風前。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碣石:山名,位於今河北省秦皇島市昌黎縣,靠近渤海。
  • :覆蓋,包括。
  • 燕平:指古代燕國的君主,這裏可能指燕昭王,傳說他曾追求長生不老。
  • 三山:指神話中的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
  • 巨鰲:神話中的大海龜,傳說揹負着三座仙山。
  • :古代用來固定髮髻的裝飾品,這裏比喻巨鰲揹負仙山。
  • 蟣蝨:蝨子的卵,比喻微小。
  • 大塊:指大地。
  • 洪爐:大火爐,比喻天地間的巨大力量。
  • 笙鶴:指仙人吹笙騎鶴,這裏指仙人的蹤跡。
  • :老鷹。

翻譯

碣石山位於海的邊緣,西南方向覆蓋了整個燕國。 山中有學仙的臺地,傳說燕平王欲昇天成仙。 燕平王的屍骨早已腐朽,但遺留的仙台依舊相傳。 儘管臺上長滿了青松,歲月久遠,它們也化爲了煙塵。 極目遠望海上的波濤,卻看不見三座仙山的頂峯。 三座仙山像是被巨鰲用簪子固定,而山上的人卻如同蝨卵般微不足道。 如果沒有這些傳說,也就無足輕重;但確實存在,也令人感到悲哀。 大地如同巨大的火爐,金石雖堅也難長久。 天地終有盡頭,那麼神仙又算什麼呢? 空山中沒有仙人的笙聲和鶴影,只有夕陽下飢餓的老鷹。 今古之間,不過是一座臺,我在這秋風中深深感嘆。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碣石山和學仙台的描繪,表達了詩人對人生短暫和世事無常的感慨。詩中,「燕平骨已朽,遺臺猶相傳」一句,既展現了歷史的滄桑,也暗示了人類追求長生不老的虛妄。後文通過對「三山」和「巨鰲」的比喻,進一步強調了人在自然和宇宙面前的渺小。結尾處的「空山無笙鶴,落日下飢鳶」則以淒涼的景象,加深了對人生無常和世事變遷的哀思。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生命和宇宙的深刻思考。

劉因

劉因

元保定容城人,字夢吉,初名駰,字夢驥,號靜修。學宗程朱,而兼採陸九淵之說。家居教授,隨材器教之,皆有成就。世祖至元十九年,以學行薦於朝,爲承德郎、右贊善大夫。不久,以母疾辭歸。有《靜修文集》。 ► 2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