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著集陶句二首

· 劉因
善惡苟不應,鬼神昧茫然。 是非苟相形,行止千萬端。 世路廓悠悠,聊且憑化遷。 居常待其盡,任真無所先。 詩書塞座外,弱子戲我前。 親戚共一處,餘糧宿中田。 促席延故老,斗酒散襟顏。 聊以永今朝,百世誰當傳?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如果。
  • 昧茫然:模糊不清。
  • 相形:相比較。
  • 廓悠悠:空曠遼遠。
  • 憑化遷:順應自然變化。
  • 居常:日常生活。
  • 任真:任由自然,不加修飾。
  • 弱子:幼小的孩子。
  • 宿:存放。
  • 促席:靠近坐席。
  • :邀請。
  • 散襟顏:放鬆心情,開懷暢飲。

翻譯

如果善惡沒有相應的回報,鬼神的世界也會顯得模糊不清。 是非如果被拿來比較,人們的行爲就會有千萬種變化。 世間的道路空曠遼遠,姑且順應自然的變化。 在日常生活中等待生命的終結,任由自然,不爭先。 詩書堆滿座外,幼小的孩子在我的面前嬉戲。 親戚們聚在一起,餘糧存放在田中。 靠近坐席邀請老朋友,斗酒間放鬆心情,開懷暢飲。 姑且以此度過今朝,百世之後,誰還會記得傳頌?

賞析

這首詩通過集句的形式,表達了詩人對世事無常、人生百態的深刻感悟。詩中,「善惡苟不應,鬼神昧茫然」和「是非苟相形,行止千萬端」揭示了世間善惡、是非的複雜性和不確定性。後文則轉向對簡樸生活的嚮往,如「居常待其盡,任真無所先」和「親戚共一處,餘糧宿中田」,展現了詩人對自然和親情的珍視。結尾的「聊以永今朝,百世誰當傳」則透露出對人生短暫和世事無常的感慨,以及對後世無人傳頌的淡然。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體現了詩人超脫世俗、追求自然的生活態度。

劉因

劉因

元保定容城人,字夢吉,初名駰,字夢驥,號靜修。學宗程朱,而兼採陸九淵之說。家居教授,隨材器教之,皆有成就。世祖至元十九年,以學行薦於朝,爲承德郎、右贊善大夫。不久,以母疾辭歸。有《靜修文集》。 ► 281篇诗文

劉因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