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木詩
大木生何許,乃在泰山隈。
泰山崖石裂,怒水響如雷。
浸潤長膏液,根株日以培。
縱歷千百載,霜雪不能摧。
長安天子詔,欲築九層臺。
臺上搆宮殿,青雲共徘徊。
匠氏走海內,博求棟樑材。
萬夫治道路,揮斧重林開。
大器當大用,小器易剪裁。
有如豪侈士,蹤跡困塵埃。
適可厚自養,毋爲興嘆哀。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泰山隈(wēi):泰山的彎曲處。
- 怒水:形容水流湍急,聲勢浩大。
- 膏液:比喻滋養的液體。
- 根株:樹根和樹幹。
- 搆(gòu):建造。
- 徘徊(pái huái):來回走動。
- 匠氏:工匠。
- 剪裁:比喻對事物的處理或選擇。
- 豪侈士:奢侈浪費的人。
- 塵埃:比喻世俗的紛擾。
- 適可:適當,適度。
- 自養:自我修養,自我培養。
翻譯
大木生長在何處?它生長在泰山的彎曲處。泰山的崖石裂開,湍急的水流聲如雷鳴。這水流滋養着大樹,使其根深蒂固,日益壯大。即使經歷千百年,霜雪也無法摧毀它。
長安的天子下詔,想要建造一座九層高的臺。在臺上建造宮殿,青雲在其間徘徊。工匠們走遍天下,尋求棟樑之材。成千上萬的人修路,揮斧開闢重林。大材大用,小材則易於處理。
這就像那些奢侈浪費的人,他們的行蹤被困在世俗的塵埃中。他們應該適度地自我修養,不應爲此而哀嘆。
賞析
這首詩通過描繪泰山之木的堅韌與成長,以及長安天子建臺的宏偉場景,表達了作者對於堅韌不拔精神的讚美,以及對於適度自養、不隨波逐流的倡導。詩中「大木」象徵着堅韌不屈的品質,而「長安天子詔」則反映了權力與建設的宏大背景。通過對「大器」與「小器」的對比,以及對「豪侈士」的批評,詩人強調了自我修養的重要性,倡導人們應有自知之明,適可而止,不爲世俗所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