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壇山

我登天壇山,灑然清吟目。 羣峯如兒孫,羅列三十六。 支藤陟曾巔,中有少室屋。 山人化飛仙,庭除生苜蓿。 古碑野火燒,剝落字難讀。 雛鹿臥幽巖,孤鳥響空谷。 解鞍小遲留,偷閒半日足。 長嘯歸去來,題詩紀幽獨。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天壇山:山名,具體位置不詳,可能是指某處著名的山峯。
  • 灑然:形容清爽、暢快的樣子。
  • 羣峯如兒孫:比喻羣山連綿,如同兒孫圍繞在長輩周圍。
  • 羅列:排列,陳列。
  • 三十六:此處指山的數量或山峯的數目。
  • 支藤:攀援的藤蔓。
  • (zhì):登,上升。
  • 曾巔:山頂。
  • 少室屋:小屋,可能是指山中的隱居之所。
  • 山人:山中的隱士。
  • 化飛仙:比喻山人已經仙逝,或指其超凡脫俗。
  • 庭除:庭院。
  • 苜蓿(mù xu):一種植物,此處可能指庭院中長滿了苜蓿。
  • 古碑:古代的石碑。
  • 野火:自然發生的火災。
  • 剝落:脫落,指碑文因風化或火災而損壞。
  • 字難讀:碑文因損壞而難以辨認。
  • 雛鹿:小鹿。
  • 幽巖:幽深的岩石。
  • 孤鳥:孤單的鳥。
  • 空谷:空曠的山谷。
  • 解鞍:卸下馬鞍,指停下來休息。
  • 小遲留:稍作停留。
  • 偷閒:偷閒,指抽空休息。
  • 半日足:半天的時間足夠。
  • 長嘯:大聲呼喊,表達心情。
  • 歸去來:回去再來,指離開後還會再來。
  • 題詩:寫詩。
  • 紀幽獨:記錄幽靜孤獨的體驗。

翻譯

我登上了天壇山,清爽地吟詠着,目之所及令人心曠神怡。羣山連綿,如同兒孫圍繞,排列着三十六座山峯。我攀着藤蔓登上了山頂,那裏有一間少室屋。山中的隱士已經化作飛仙,庭院裏長滿了苜蓿。古老的石碑被野火燒過,碑文已經剝落,難以辨認。小鹿躺在幽深的岩石旁,孤單的鳥兒在空曠的山谷中鳴叫。我卸下馬鞍,稍作停留,偷得半日閒暇。然後我大聲呼喊,表達心情,決定回去再來,寫詩記錄這次幽靜孤獨的體驗。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詩人登上天壇山後的所見所感,通過羣山的比喻、山中隱士的傳說、古碑的滄桑以及自然生物的描繪,展現了山中的幽靜與超脫。詩人的心情從清爽的吟詠到偷閒的滿足,再到長嘯的釋放,最後以題詩紀幽獨作結,表達了對自然美景的欣賞和對隱逸生活的嚮往。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情感真摯,體現了詩人對自然與人生的深刻感悟。

汪元量

宋臨安錢塘人,字大有,號水雲子。度宗鹹淳間進士。以善琴供奉內廷。宋亡,隨北去。後爲道士南歸,往來匡廬、彭蠡間,蹤跡莫測。爲詩慷慨有氣節,多紀國亡北徙事,後人推爲“詩史”。有《水雲集》、《湖山類稿》。 ► 53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