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方叔高賦得長安道

灞陵橋上秋風早,行人曉出長安道。 長安城頭烏正啼,長安陌上聞朝雞。 徵車遙遙行復止,征馬蕭蕭鳴不已。 將軍年少美且都,黃金箭鏃雕玉弧。 未央前殿進書罷,諸生拜官辭石渠。 將軍歸去亦草草,長安道邊人羨好。 莫憐賈誼謫長沙,不見馮唐禁中老。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灞陵橋:位於長安城外,是古代送別之地。
  • 長安道:通往長安城的道路。
  • 陌上:小路旁。
  • 朝雞:報曉的雞鳴。
  • 征車:遠行的車輛。
  • 征馬:遠行的馬匹。
  • 蕭蕭:馬嘶聲。
  • 美且都:英俊而有風度。
  • 黃金箭鏃:金制的箭頭。
  • 雕玉弧:裝飾精美的弓。
  • 未央前殿:漢代皇宮的一部分,此処指朝廷。
  • 進書罷:上書完畢。
  • 石渠:指朝廷的圖書館,此処代指朝廷。
  • 草草:匆匆忙忙。
  • 賈誼:西漢文學家,曾被貶爲長沙王太傅。
  • 馮唐:西漢官員,曾因直言被貶。

繙譯

灞陵橋上的鞦風早早地吹起,行人清晨離開長安道。長安城頭的烏鴉正在啼叫,長安的小路上傳來早晨的雞鳴。遠行的車輛走走停停,遠行的馬匹不停地嘶鳴。將軍年輕英俊,風度翩翩,手持金制箭頭的弓,裝飾精美。在未央宮的前殿上書完畢,諸位學者拜官後告別朝廷。將軍匆匆歸去,長安道旁的人們羨慕他的好運氣。不要憐憫被貶到長沙的賈誼,也不要忘記在宮中老去的馮唐。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將軍清晨離開長安的場景,通過鞦風、烏啼、雞鳴等自然景象,以及征車、征馬的描寫,營造出一種離別的氛圍。詩中將軍的形象英俊而有風度,與長安道旁羨慕的目光形成對比,表達了人們對將軍的敬仰和羨慕。結尾提到賈誼和馮唐,暗示了將軍的歸去也許竝非如人們所羨慕的那般美好,可能也麪臨著政治上的風險和挑戰。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通過對長安道的描寫,反映了元代社會的某些現實和人們的情感。

李孝光

李孝光

元代文學家、詩人、學者,初名同祖,字季和,號五峰,温州樂清(今屬浙江)人。少博學,以文章負名當世,隱居雁蕩山五峰下,從學者眾。元順帝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應召爲秘書監著作郎,至正七年,進《孝經圖説》,擢昇秘書監丞。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辭職南歸,途中病逝同州(陝西大荔),享年六十六歲。與楊維楨幷稱“楊李”。篤志復古,法古人而不趨世尙,非先秦兩漢語弗道。著有《五峰集》十一卷。 ► 29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