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周尹韻

雨餘秋水繞清軒,心跡雙清好莫言。 鬆寺尋僧陪鶴侶,茆檐對客數雞孫。 年光荏苒驚殘夢,生事蕭條憶故園。 兵後故人知好在,那堪白首臥衡門。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雨餘:雨後。
  • 心跡雙清:內心和行爲都非常清淨。
  • 鬆寺:松樹環繞的寺廟。
  • 鶴侶:鶴的伴侶,這裏指志同道合的朋友。
  • 茆檐:茅草覆蓋的屋檐。
  • 雞孫:小雞。
  • 年光荏苒:時間漸漸流逝。
  • 生事蕭條:生活事務冷清。
  • 故園:故鄉。
  • 兵後:戰爭之後。
  • 衡門:簡陋的門,比喻隱居的生活。

翻譯

雨後,秋水環繞着清幽的軒閣,內心和行爲都清淨無比,無需多言。在松樹環繞的寺廟中尋訪僧侶,與志同道合的朋友相伴;在茅草屋檐下對着客人,數着小雞。歲月匆匆,驚覺殘夢已逝,生活事務冷清,回憶起故鄉。戰爭之後,知道故人還好,但怎能忍受白首之年還隱居在簡陋的門下。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雨後秋景的寧靜與清新,通過「雨餘秋水」和「心跡雙清」表達了作者內心的平和與清淨。詩中「鬆寺尋僧」與「茆檐對客」展現了作者與世無爭的生活態度。後兩句則透露出對時光流逝和生活變遷的感慨,以及對故鄉和舊友的深深思念。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表達了作者對隱居生活的滿足與對往昔的懷念。

李延興

元末明初北平人,字繼本。李士贍子,少以詩名。順帝至正十七年進士,授太常奉禮,兼翰林檢討。元末兵亂,隱居不仕。河朔學者多從之,以師道尊於北方。入明,曾出典淶水、永清縣學。有《一山文集》。 ► 20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