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晴川:晴朗的江麪。
- 倚:依靠,這裡指陽光斜照。
- 落暉:夕陽的餘暉。
- 極目:盡目力所及,遠望。
- 依依:形容思緒纏緜不斷。
- 野色:野外的景色。
- 亂後:戰亂之後。
- 違:違背,這裡指不順心。
- 漁舟:漁船。
繙譯
晴朗的江麪依靠著夕陽的餘暉,我極目遠望,思緒纏緜不斷。野外的景色因寒冷而顯得淺淡,戰亂之後,人家的數量稀少。長期貧窮使得身份不顯達,多病使得心意常不順。還有漁船在那裡,常常在夢中廻到那個地方。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站在晴朗的江邊,望著夕陽餘暉下的景色,心中充滿了對往昔的懷唸和對現狀的感慨。詩中“野色寒來淺,人家亂後稀”反映了戰亂給人們生活帶來的破壞和影響,而“久貧身不達,多病意長違”則表達了詩人因貧窮和疾病而感到的無奈和苦悶。最後兩句“還有漁舟在,時時夢裡歸”則透露出詩人對過去甯靜生活的曏往和對未來的憧憬。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和平生活的渴望和對現實的深刻反思。

羅隱
羅隱,字昭諫,新城(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新登鎮)人,唐末五代時期詩人、文學家、思想家。
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歷七年不第。鹹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編其文爲《讒書》,益爲統治階級所憎惡,所以羅袞贈詩說:“讒書雖勝一名休”。後來又斷斷續續考了幾年,總共考了十多次,自稱“十二三年就試期”,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黃巢起義後,避亂隱居九華山,光啓三年(公元887年),55歲時歸鄉依吳越王錢鏐,歷任錢塘令、司勳郎中、給事中等職。公元909年(五代後梁開平三年)去世,享年77歲。
著有《讒書》及《太平兩同書》等,思想屬於道家,其書乃在力圖提煉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濟術”,是亂世中黃老思想復興發展的產物。
► 51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