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拾得
出家要清閒,清閒即爲貴。 如何塵外人,卻入塵埃裏。 一向迷本心,終朝役名利。 名利得到身,形容已憔悴。 況復不遂者,虛用平生志。 可憐無事人,未能笑得爾。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出家:離開家庭,投身宗教生活。
  • 清閒:清淨閒適,沒有世俗的煩惱。
  • 塵外人:指超脫塵世的人,通常指僧侶或隱士。
  • 塵埃:比喻世俗的紛擾和煩惱。
  • 迷本心:迷失了內心的本真和初衷。
  • 役名利:被名利所驅使和束縛。
  • 憔悴:形容因疲勞、憂慮等而顯得瘦弱和無精打采。
  • 不遂:未能如願,未能達到目的。
  • 虛用:白白浪費。
  • 平生志:一生的志向和抱負。
  • 無事人:指生活無憂無慮,沒有煩惱的人。

翻譯

出家是爲了尋求清閒,清閒本身就是一種珍貴。 爲何那些超脫塵世的人,卻又回到了紛擾的塵世之中。 一旦迷失了內心的本真,整日被名利所驅使。 即使名利到手,身體和容顏也已憔悴不堪。 更何況那些未能如願的人,白白浪費了一生的志向。 可憐那些無憂無慮的人,卻無法理解你的笑。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出家生活的嚮往和對世俗名利的批判。詩中,「出家要清閒,清閒即爲貴」直接點明瞭詩人的價值觀,即清閒自在的生活遠比世俗的名利更爲可貴。後文通過對「塵外人」重回「塵埃裏」的描寫,以及對「迷本心」、「役名利」的批判,進一步強化了這一主題。詩的結尾,詩人以「可憐無事人,未能笑得爾」作結,既表達了對那些未能理解清閒之貴的人的同情,也透露出一種超然物外的豁達情懷。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反映了詩人對人生真諦的深刻思考。

拾得

拾得

唐僧。太宗貞觀時人。天台山國清寺豐幹禪師遊鬆徑,見一十餘歲兒童,遂引至寺,付庫院。經三紀,令知食堂。與寒山友,狀類顛狂。閭丘胤出守台州,入寺見寒山、拾得二人,拜之,二人連臂走出,沈跡無所。胤復往寒巖謁問,便縮入巖穴中入滅。尋其遺物,唯於林間並村墅屋壁得詩三百餘篇。 ► 56篇诗文

拾得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