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拾得
世間億萬人,面孔不相似。 借問何因緣,致令遣如此。 各執一般見,互說非兼是。 但自修己身,不要言他已。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極言其多。
  • 因緣:原因,緣故。
  • 致令:致使,導致。
  • :使,讓。
  • 一般見:一種見解,一種看法。
  • 互說:互相說,互相討論。
  • 非兼是:不是同時是,即各有對錯。
  • 修己身:修養自己的身心。
  • 言他已:評論他人。

翻譯

在這個世界上,有着億萬的人,他們的面孔各不相同。 請問這是什麼原因,導致他們如此不同。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見解,互相討論卻各有對錯。 我們只需修養自己的身心,而不必去評論他人。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比世間衆生的多樣性,表達了人們觀點的差異性。詩人認爲,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而這些看法往往並不完全相同,也不可能完全正確。因此,詩人提倡人們應該專注於自我修養,而不是去評判他人。這種觀點體現了詩人對於人際關係和自我提升的深刻理解,也提醒我們在多元化的世界中,應該尊重差異,注重自我成長。

拾得

拾得

唐僧。太宗貞觀時人。天台山國清寺豐幹禪師遊鬆徑,見一十餘歲兒童,遂引至寺,付庫院。經三紀,令知食堂。與寒山友,狀類顛狂。閭丘胤出守台州,入寺見寒山、拾得二人,拜之,二人連臂走出,沈跡無所。胤復往寒巖謁問,便縮入巖穴中入滅。尋其遺物,唯於林間並村墅屋壁得詩三百餘篇。 ► 56篇诗文

拾得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