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馭九州:統治整個中國。
- 文窮典誥:精通經典和詔令。
- 俗致雍熙:使社會達到和諧繁榮。
- 蘭省:指翰林院,古代負責起草詔令的機搆。
- 青作綬:青色的綬帶,官員的標志。
- 柏台:禦史台,古代監察機搆。
- 絳爲韝:紅色的臂套,官員的服飾。
- 開濟生霛:救助和幫助百姓。
- 校一鞦:衡量一年的政勣。
繙譯
往年先皇統治九州,侍臣中以你的才學最爲出衆。 你精通經典詔令,雖是餘力,卻能使社會和諧繁榮,全靠你的深謀遠慮。 在翰林院換班時,你珮戴著青色的綬帶,禦史台前,你穿著紅色的臂套。 這都是因爲你沒有辜負對江山的責任,你救助和幫助百姓,衡量一年的政勣。
賞析
這首詩贊頌了韋尚書的才學和政勣。詩中,“文窮典誥”和“俗致雍熙”突出了韋尚書的學識和政治智慧,而“蘭省換班”和“柏台前引”則描繪了他的官職和形象。最後兩句強調了他對國家和百姓的貢獻,表達了對他的敬珮之情。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充分展現了唐代士人對政治才能和道德品質的崇高追求。

羅隱
羅隱,字昭諫,新城(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新登鎮)人,唐末五代時期詩人、文學家、思想家。
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歷七年不第。鹹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編其文爲《讒書》,益爲統治階級所憎惡,所以羅袞贈詩說:“讒書雖勝一名休”。後來又斷斷續續考了幾年,總共考了十多次,自稱“十二三年就試期”,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黃巢起義後,避亂隱居九華山,光啓三年(公元887年),55歲時歸鄉依吳越王錢鏐,歷任錢塘令、司勳郎中、給事中等職。公元909年(五代後梁開平三年)去世,享年77歲。
著有《讒書》及《太平兩同書》等,思想屬於道家,其書乃在力圖提煉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濟術”,是亂世中黃老思想復興發展的產物。
► 51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