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遠聞:遠遠地聽說。
- 天子:皇帝。
- 似羲皇:像古代傳說中的聖王羲皇,指皇帝的賢明。
- 偶捨:偶然離開。
- 漁鄕:漁村,指作者原來的居住地。
- 帝鄕:京城,指長安。
- 五等列侯:古代爵位分爲五等,即公、侯、伯、子、男。
- 故舊:老朋友。
- 一枝仙桂:比喻高貴的地位或榮譽。
- 風霜:比喻艱難睏苦。
- 燈欹:燈傾斜。
- 短焰:微弱的火焰。
- 燒離鬢:燒焦了鬢發,形容熬夜的辛苦。
- 漏轉:古代計時器漏壺的水滴聲。
- 寒更:寒冷的夜晚。
- 滴旅腸:形容思鄕之情。
- 歸計:廻家的打算。
- 未知身已老:不知道自己已經老了。
- 九衢:京城的大街。
- 雙闕:宮殿前的兩座樓台,代指皇宮。
- 夜蒼蒼:夜晚的景象,形容夜色深沉。
繙譯
遠遠地聽說天子像古代的聖王羲皇一樣賢明,我偶然離開漁村,來到了京城。雖然位列五等爵位,卻沒有老朋友的陪伴,就像一枝高貴的桂樹,也難免經歷風霜。燈火微弱,燒焦了我的鬢發,寒冷的夜晚,漏壺的水滴聲刺痛了我的思鄕之情。廻家的打算還未定,卻發現自己已經老了,京城的大街和皇宮前的樓台在夜色中顯得格外蒼茫。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羅隱在長安鞦夜的孤獨與思鄕之情。詩中,“遠聞天子似羲皇”表達了對皇帝的敬仰,而“偶捨漁鄕入帝鄕”則反映了詩人從漁村到京城的轉變。詩的後半部分通過“燈欹短焰燒離鬢”和“漏轉寒更滴旅腸”等意象,深刻描繪了詩人在異鄕的艱辛與對家鄕的深切思唸。結尾的“歸計未知身已老,九衢雙闕夜蒼蒼”則透露出詩人對未來的無奈和對時光流逝的感慨。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故鄕的眷戀和對人生境遇的感慨。

羅隱
羅隱,字昭諫,新城(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新登鎮)人,唐末五代時期詩人、文學家、思想家。
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歷七年不第。鹹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編其文爲《讒書》,益爲統治階級所憎惡,所以羅袞贈詩說:“讒書雖勝一名休”。後來又斷斷續續考了幾年,總共考了十多次,自稱“十二三年就試期”,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黃巢起義後,避亂隱居九華山,光啓三年(公元887年),55歲時歸鄉依吳越王錢鏐,歷任錢塘令、司勳郎中、給事中等職。公元909年(五代後梁開平三年)去世,享年77歲。
著有《讒書》及《太平兩同書》等,思想屬於道家,其書乃在力圖提煉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濟術”,是亂世中黃老思想復興發展的產物。
► 51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