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效六朝體

修篁發秀林,新荷疊芳池。 採絲擷霧縷,紗縠含風漪。 蕤賓應樂律,端陽正歲時。 馥馥蘭湯浴,灩灩蒲酒持。 漢宮鬥草戲,楚船張水嬉。 江心鑄龍鏡,好用照湘累。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修篁(xiū huáng):修長的竹子。
  • 發秀:生長茂盛,展現出美麗的姿態。
  • 新荷:新長出的荷葉。
  • 擷霧縷:採摘如霧般輕柔的絲線。
  • 紗縠(shā hú):輕薄的紗布。
  • 風漪(fēng yī):風吹水面形成的波紋。
  • 蕤賓(ruí bīn):古代樂律中的一個音律,此處指音樂。
  • 端陽:端午節的別稱。
  • 歲時:時節,季節。
  • 蘭湯:用蘭草煮的水,古代用於沐浴。
  • 灩灩(yàn yàn):水波盪漾的樣子。
  • 蒲酒:用蒲草泡製的酒,端午節習俗之一。
  • 鬥草戲:古代端午節的一種遊戲,比賽誰能採集到更多種類的草。
  • 水嬉:水上娛樂活動。
  • 龍鏡:鑄有龍紋的鏡子。
  • 湘累(xiāng léi):指屈原,因其投湘水而死,故稱。

翻譯

修長的竹子在茂盛的林中展現美麗,新長出的荷葉覆蓋着芳香的池塘。採摘如霧般輕柔的絲線,輕薄的紗布在風中泛起波紋。音樂應和着古代的樂律,端午節正值美好的時節。蘭草煮的水香氣撲鼻,用於沐浴;蒲草泡製的酒波光粼粼,手持品嚐。漢宮中舉行鬥草遊戲,楚地的船隻在水上嬉戲。江心鑄造的龍紋鏡子,正好用來照映屈原的英魂。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端午節的景象,通過自然景物的描繪和節日習俗的敘述,展現了節日的歡樂氣氛和深厚的文化內涵。詩中「修篁發秀林,新荷疊芳池」等句,以生動的意象描繪了端午時節的自然美景,而「蕤賓應樂律,端陽正歲時」則巧妙地將音樂與時節相結合,表達了節日的和諧與美好。後文通過對端午習俗的描寫,如「蘭湯浴」、「蒲酒持」、「鬥草戲」、「水嬉」,進一步豐富了節日的文化意義。結尾的「江心鑄龍鏡,好用照湘累」則寄託了對屈原的懷念與敬仰,使得詩歌在歡樂中不失深沉的思考。

馬祖常

馬祖常

元光州人,先祖爲汪古部人,字伯庸。仁宗延祐二年進士。授應奉翰林文字,拜監察御史。劾奏丞相鐵木迭兒十罪,帝黜罷之。累拜御史中丞,持憲務存大體。終樞密副使。卒諡文貞。文章宏贍精核,以秦漢爲法,自成一家言。詩圓密清麗。嘗預修《英宗實錄》。有《石田文集》。 ► 26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