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度南口

· 袁桷
山寒絕禽鳥,獨聞子規啼。 石壁飛雨驟,衆木搖悽悽。 瘦馬蹴亂石,高下齧其蹄。 陟巘沮洳深,漸覺所歷低。 暝色起亭午,土屋流寒泥。 須臾過雷聲,倏忽生晴霓。 水清亦可度,戒僕踰前溪。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子槼:即杜鵑鳥,常在春末夏初時啼叫,聲音淒切。
  • 瘦馬:指瘦弱的馬。
  • (cù):踩,踏。
  • (niè):咬。
  • (zhì):登高。
  • (yǎn):山峰。
  • 沮洳(jù rù):低溼之地。
  • 亭午:正午。
  • 倏忽(shū hū):突然,迅速。
  • 晴霓:雨後天晴出現的彩虹。

繙譯

山中寒冷至極,連鳥兒都絕跡,衹有杜鵑鳥在啼叫。石壁上雨水急速飛濺,樹木在風雨中搖曳,顯得淒涼。一匹瘦弱的馬在亂石間踩踏,高低不平地咬著蹄子。攀登山峰,經過低溼之地,漸漸感覺到所到之処地勢較低。傍晚時分,正午的陽光下,土屋裡流淌著寒冷的泥水。不久,雷聲響起,突然間天晴出現了彩虹。水流清澈,也可以渡過,告誡僕人要小心越過前麪的谿流。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雨中穿越南口的艱辛旅程。詩中通過“山寒絕禽鳥”、“石壁飛雨驟”等意象,生動地表現了山中的荒涼與惡劣天氣。瘦馬在亂石中艱難行走,以及攀登山峰時的低溼之地,都反映了旅途的艱險。後半部分,雷聲與晴霓的對比,以及清澈的谿水,爲這趟旅程增添了一抹希望與甯靜。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自然環境的深刻感受和對旅途的堅靭態度。

袁桷

元慶元路鄞縣人,字伯長,號清容居士。舉茂才異等,起爲麗澤書院山長。成宗大德初,薦授翰林國史院檢閱官。進郊祀十議,禮官推其博,多采用之。升應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誥,兼國史院編修官。請購求遼、金、宋三史遺書。英宗至治元年,官翰林侍講學士。泰定帝泰定初辭歸。桷在詞林,朝廷制冊、勳臣碑銘,多出其手。卒諡文清。著有《易說》、《春秋說》、《延祐四明志》、《清容居士集》。 ► 33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