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城南友人

· 袁桷
三入承明願已酬,蓬瀛又復接清流。 碧箋時寫飛花恨,寶瑟曾傳細雨愁。 夢繞故園追過雁,眼穿鄉樹認歸舟。 荼蘼落盡啼鵑急,慚愧羣公得縱遊。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承明:指承明廬,漢代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後以入承明廬爲入朝或在朝爲官的典故。
  • 蓬瀛:蓬萊和瀛洲,神山名,相傳爲仙人所居之處,亦泛指仙境。
  • 碧箋:綠色的精美紙張,常用於書寫詩文。
  • 飛花:飄落的、飛舞的花瓣,常用來形容春天的景色或表達離別的哀愁。
  • 寶瑟:華美的瑟,瑟是古代的一種絃樂器。
  • 細雨愁:細雨常給人以憂鬱、沉思的感覺,這裏的「愁」指的是由細雨引發的愁緒。
  • 夢繞故園:夢中環繞着故鄉的園地,形容對故鄉的深切思念。
  • 追過雁:追隨過往的大雁,比喻對遠方親友的思念。
  • 眼穿鄉樹:眼睛彷彿要穿透遠方的樹木,形容對家鄉的渴望和期盼。
  • 荼蘼(tú mí):一種植物,花期較晚,常用來象徵春天的結束或生命的凋零。
  • 啼鵑:杜鵑鳥的啼叫,常用來象徵春天的離去和哀愁。
  • 慚愧羣公:對衆多友人的一種謙遜表達,意指自己未能如他們一樣自由地遊玩。
  • 縱遊:自由自在地遊玩。

翻譯

三次進入承明廬的願望已經實現,仙境般的蓬瀛又再次接近清澈的流水。 用碧箋時常寫下飄落花瓣的遺憾,寶瑟中傳來的細雨聲總是帶着愁緒。 夢中環繞着故鄉的園地,追隨過往的大雁,眼睛彷彿要穿透遠方的樹木,認出歸來的船隻。 荼蘼花已經落盡,杜鵑鳥急切地啼叫,我感到慚愧,因爲衆多友人得以自由自在地遊玩。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故鄉的深切思念和對友人的羨慕。詩中,「承明」、「蓬瀛」等詞描繪了詩人的官場生涯和仙境般的理想生活,而「飛花恨」、「細雨愁」則抒發了詩人對逝去美好時光的遺憾和對離愁別緒的感慨。後兩句通過「夢繞故園」、「眼穿鄉樹」等生動形象的描繪,進一步強化了對故鄉的思念之情。結尾的「荼蘼落盡啼鵑急,慚愧羣公得縱遊」則反映了詩人對自由生活的嚮往和對友人能夠享受這種生活的羨慕。整首詩情感真摯,意境深遠,語言優美,展現了詩人高超的藝術表現力。

袁桷

元慶元路鄞縣人,字伯長,號清容居士。舉茂才異等,起爲麗澤書院山長。成宗大德初,薦授翰林國史院檢閱官。進郊祀十議,禮官推其博,多采用之。升應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誥,兼國史院編修官。請購求遼、金、宋三史遺書。英宗至治元年,官翰林侍講學士。泰定帝泰定初辭歸。桷在詞林,朝廷制冊、勳臣碑銘,多出其手。卒諡文清。著有《易說》、《春秋說》、《延祐四明志》、《清容居士集》。 ► 33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