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馬伯庸御史奉使河西八首
道里吾何能,託身承明廬。
峨冠養深拙,清塵闢修途。
驅馬李陵臺,望鄉問長鬚。
長鬚不能對,吾行益次且。
羨君萬里道,晴霞起襜褕。
天山諒非遠,椎牛植枌榆。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託身:寄身,依靠。
- 承明廬:漢代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之屋。
- 峨冠:高冠,指士大夫。
- 清塵:對人的敬稱,表示對方清高脫俗。
- 修途:長途,遠路。
- 李陵臺:地名,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境內,相傳爲漢代李陵所築。
- 長鬚:指僕人。
- 次且:猶豫不前。
- 襜褕:古代一種較長的單衣,有直裾和曲裾二式,爲男女通用的非正朝之服,因其寬大而長作襜襜然狀,故名。
- 椎牛:殺牛。
- 枌榆:白榆,這裏指家鄉。
翻譯
我何德何能,寄身於承明廬。 戴着高冠,自養深沉愚拙,清高脫俗,開闢修長的旅途。 驅馬前往李陵臺,望向故鄉,詢問僕人。 僕人無法回答,我行進愈發猶豫不前。 羨慕你萬里之行,晴朗的霞光映照着你的衣裳。 天山似乎並不遙遠,殺牛祭祀,植下家鄉的白榆。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詩人對友人遠行的羨慕與祝福,同時也透露出自己對旅途的猶豫和對家鄉的思念。詩中通過「託身承明廬」、「峨冠養深拙」等詞句,展現了詩人的自謙與清高;而「驅馬李陵臺」、「長鬚不能對」則描繪了旅途的孤獨與迷茫。最後,詩人以「晴霞起襜褕」、「椎牛植枌榆」的美好景象,寄託了對友人旅途順利和家鄉安寧的祝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