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京雜詠十首

· 袁桷
天闕虛無裏,城低納遠山。 白榆迷雁塞,青草補龍灣。 市簇家家近,官清日日閒。 重遊深問俗,漸恨鬢毛斑。
拼音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天闕(tiān què):指天宮,這裏比喻京城的宮殿。
  • 虛無:遙遠而不可及的樣子。
  • 城低:城牆低矮。
  • :容納。
  • 白榆:一種樹名,這裏指白榆林。
  • :迷失,這裏指白榆林遮蔽了視線。
  • 雁塞:雁門關,泛指邊塞。
  • 青草:綠色的草地。
  • :補充,這裏指青草覆蓋。
  • 龍灣:地名,這裏指有龍形地貌的灣曲。
  • 市簇:市集密集。
  • 官清:官員清廉。
  • (xián):同「閒」,空閒。
  • 重遊:再次遊覽。
  • 深問俗:深入瞭解民情風俗。
  • 鬢毛斑:鬢角的頭髮斑白,指年紀已老。

翻譯

京城的宮殿彷彿在虛無縹緲之中,城牆低矮,卻能容納遠處的山巒。 白榆林遮蔽了通往邊塞的視線,青草覆蓋了龍形的灣曲。 市集密集,家家戶戶都很近,官員清廉,日子一天天閒適。 再次遊覽,深入瞭解民情風俗,漸漸地,我爲鬢角的斑白感到遺憾。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京城的景象與詩人的感受。詩中,「天闕虛無裏」展現了京城宮殿的遙遠與神祕,「城低納遠山」則體現了城牆雖低卻能包容萬象的意境。後兩句通過對白榆林和青草的描寫,巧妙地引入了邊塞與龍灣的元素,增添了詩意的層次感。後四句則轉向市集與官員的生活狀態,表達了詩人對清閒生活的嚮往。最後,詩人通過「重遊深問俗,漸恨鬢毛斑」表達了對時光流逝的感慨和對深入瞭解民風的願望。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京城生活的複雜情感。

袁桷

元慶元路鄞縣人,字伯長,號清容居士。舉茂才異等,起爲麗澤書院山長。成宗大德初,薦授翰林國史院檢閱官。進郊祀十議,禮官推其博,多采用之。升應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誥,兼國史院編修官。請購求遼、金、宋三史遺書。英宗至治元年,官翰林侍講學士。泰定帝泰定初辭歸。桷在詞林,朝廷制冊、勳臣碑銘,多出其手。卒諡文清。著有《易說》、《春秋說》、《延祐四明志》、《清容居士集》。 ► 33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