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爲楊中翰母中翰生十日而亡其母

十日無知識,那知有慈母。 稍長聽人言,一言一酸楚。 闢如少唐兒,原不知鄉土。 從人問閭廬,悲咽淚如雨。 哀怨本由衷,焉知涕無從。 一封黃紙詔,十里白楊風。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辟如:譬如,比如。
  • 閭廬:故鄕。
  • :跟隨,隨著。
  • 焉知:怎麽知道。
  • 黃紙詔:指皇帝的詔書,這裡可能指代重要的文書或消息。
  • 白楊:一種樹,常用來象征悲傷和哀悼。

繙譯

出生十天還未懂事,哪知自己有慈母。 長大後聽別人說起,每句話都讓人心酸。 就像那年輕的唐朝人,原本不懂故鄕的意義。 曏人詢問故鄕的事情,悲傷得淚如雨下。 哀怨之情發自內心,怎知淚水無法停止。 一封重要的文書傳來,伴隨著十裡白楊的悲風。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幼年喪母的孩子的悲痛情感。詩中,“十日無知識,那知有慈母”表達了孩子對母親的無知和後來的悔恨。隨著年齡的增長,他開始理解失去母親的痛苦,“稍長聽人言,一言一酸楚”。詩中使用了比喻和象征,如“辟如少唐兒,原不知鄕土”和“一封黃紙詔,十裡白楊風”,增強了情感的表達和詩意的深度。整首詩語言簡練,情感真摯,深刻地反映了失去親人的痛苦和對母愛的渴望。

袁宏道

袁宏道

袁宏道,字中郎,又字無學,號石公,又號六休。湖廣公安(今屬湖北省公安縣)人。萬曆二十年(1592年)進士,歷任吳縣知縣、禮部主事、吏部驗封司主事、稽勳郎中、國子博士等職,世人認爲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者。他是明代文學反對復古運動主將,他既反對前後七子摹擬秦漢古文,亦反對唐順之、歸有光摹擬唐宋古文,認爲文章與時代有密切關係。袁宏道在文學上反對“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風氣,提出“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性靈說。與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並有才名,由於三袁是荊州公安縣人,其文學流派世稱“公安派”或“公安體”。合稱“公安三袁”。 ► 169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