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發鼉江之百宜喜諸山不染腥塵而有作

飛煙處處網寒山,幽客臨風乍浣顏。 所恃林巒多鬱確,始教泉石並深閒。 千峯爽氣相回薄,一片秋光自往還。 便合從茲招隱士,淹留寧假桂枝攀。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鼉江:指今廣東省陽江市陽東區的鼉江,古稱鼉江。
  • 不染腥塵:指未被塵世污染,保持清靜。
  • 幽客:隱居的人,這裏指詩人自己。
  • 乍浣顏:突然洗去臉上的塵埃,比喻心情舒暢。
  • 鬱確:形容山林茂密。
  • 泉石:指山間的泉水和石頭,常用來形容隱居的環境。
  • 深閒:深邃而寧靜。
  • 回薄:迴旋,環繞。
  • 招隱士:邀請隱士。
  • 淹留:停留,逗留。
  • 寧假:豈需,何須。
  • 桂枝攀:攀折桂枝,古代比喻科舉及第,這裏指不必追求功名。

翻譯

煙霧繚繞,覆蓋着寒冷的山峯,我這隱居的人在風中突然感到心情舒暢。 我所依賴的是那些茂密的山林,使得這裏的泉水和石頭都顯得深邃而寧靜。 千峯的清爽氣息環繞四周,一片秋天的風光自由地來去。 我便應該從此邀請隱士來此,停留在這裏,何須再去追求功名呢?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一幅幽靜的山林景象,表達了詩人對隱居生活的嚮往和對塵世功名的超脫。詩中「飛煙處處網寒山」一句,以煙霧繚繞的景象開篇,營造出一種超脫塵世的氛圍。後文通過對山林、泉水、秋光的細膩描繪,進一步強化了這種寧靜而深遠的意境。結尾的「淹留寧假桂枝攀」更是直抒胸臆,表達了詩人對隱居生活的滿足和對功名的淡漠。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展現了詩人高潔的情操和超脫的境界。

郭之奇

明廣東揭陽人,字仲常。崇禎元年進士。累遷至詹事府詹事。後隱居南交山中,結茅屋數椽,著述其中。有《稽古篇》一百卷。 ► 190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