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得斜風細雨不須歸

莫釐山上亭如蓋,紐取蒲梢作衣帶。 絲煙細雨著羅窗,墨樹濃山瀉生繪。 農家閒記月毛生,賈舟怕見江豬拜。 是處皆將笭箸行,誰家不得刀鱭賣。 雲腳才封馬跡山,輕雷忽過吳淞界。 湖州萬戶入青煤,七十二峯如錢大。 餔糟一枕釣竿眠,不覺風波在船外。 派派煙嵐刺眼眉,折折雲山鎖心肺。 誓將白水洗纓塵,何用浮雲生肌疥。 爲君屈指開元年,高冠大纛幾人在。 一灣艇子一竿絲,不學成都先生卦。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莫釐(mò lí):山名,位於今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
  • 紐取:系取。
  • 蒲梢:蒲草的尖端。
  • 著羅窗:附着在羅紗的窗戶上。
  • 墨樹濃山:形容山色深沉,樹木茂密。
  • 瀉生繪:像生動的畫卷一樣展開。
  • 月毛生:指月色朦朧,毛毛細雨。
  • 江豬拜:江中的豬形石,因水流衝擊而顯得像在拜。
  • 笭箸(líng zhù):漁具,用來捕魚的小網。
  • 刀鱭(jì):一種魚,這裏指用刀捕魚。
  • 馬跡山:山名,具體位置不詳。
  • 吳淞界:指吳淞江流域。
  • 青煤:青色的煙霧。
  • 七十二峯:指湖州地區衆多的山峯。
  • 餔糟(bū zāo):指吃酒糟,這裏形容生活簡樸。
  • 釣竿眠:指釣魚時的小憩。
  • 派派煙嵐:形容煙霧繚繞。
  • 刺眼眉:形容景色美麗,令人目不暇接。
  • 折折雲山:曲折的山峯。
  • 鎖心肺:形容景色深深打動人心。
  • 白水洗纓塵:比喻清白自守,不受世俗污染。
  • 浮雲生肌疥:比喻世俗的煩惱和污點。
  • 開元年:指唐朝的開元年間,這裏泛指古代盛世。
  • 高冠大纛(dà dào):指高官顯貴。
  • 成都先生卦:指成都的隱士,這裏比喻隱居生活。

翻譯

莫釐山上的亭子像一把大傘,我係取蒲草的尖端當作衣帶。細雨如絲,輕輕附着在羅紗的窗戶上,深沉的山色和茂密的樹木像一幅生動的畫卷展開。農家在朦朧的月色和毛毛細雨中悠閒地記事,商船則害怕見到江中像拜的豬形石。到處都是用小網捕魚的景象,哪家又能不用刀捕魚呢?雲霧剛剛覆蓋馬跡山,輕雷就已越過吳淞江流域。湖州上空青煙繚繞,七十二座山峯小如銅錢。我吃着酒糟,一枕釣竿,不覺間船外的風波已過。煙霧繚繞的山景令人目不暇接,曲折的山峯深深打動我的心。我誓要用清澈的水洗去塵世的污垢,何必讓世俗的煩惱和污點生在肌膚上。爲你細數古代的盛世,那時的高官顯貴還有幾人存世?我駕着一葉小舟,手持釣竿,不像成都的隱士那樣占卜未來。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莫釐山上的景色和作者的生活狀態,通過細膩的自然描寫和生動的比喻,展現了作者超脫世俗、嚮往自然的生活態度。詩中「絲煙細雨著羅窗,墨樹濃山瀉生繪」等句,以畫家的筆觸勾勒出一幅山水畫卷,而「餔糟一枕釣竿眠,不覺風波在船外」則表達了作者淡泊名利、隨遇而安的心境。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體現了明代文人崇尚自然、追求心靈自由的精神風貌。

袁宏道

袁宏道

袁宏道,字中郎,又字無學,號石公,又號六休。湖廣公安(今屬湖北省公安縣)人。萬曆二十年(1592年)進士,歷任吳縣知縣、禮部主事、吏部驗封司主事、稽勳郎中、國子博士等職,世人認爲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者。他是明代文學反對復古運動主將,他既反對前後七子摹擬秦漢古文,亦反對唐順之、歸有光摹擬唐宋古文,認爲文章與時代有密切關係。袁宏道在文學上反對“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風氣,提出“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性靈說。與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並有才名,由於三袁是荊州公安縣人,其文學流派世稱“公安派”或“公安體”。合稱“公安三袁”。 ► 169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