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滅豈將得去:難道能夠消失得無影無蹤嗎?
- 師真身:指老師的真實形象或本質。
- 階前樹:臺階前的樹木。
- 枯木枝:乾枯的樹枝。
- 芒草屨:用芒草編織的鞋子。
- 面皺:面容有皺紋,形容年老。
- 神清:精神清醒,形容精神狀態好。
翻譯
生命既然無法帶來,難道死亡就能帶走一切嗎? 想要認識老師的真實面貌,就去問問臺階前的樹木吧。 他手中拿着的是乾枯的樹枝,腳下穿着的是芒草編織的鞋子。 雖然面容有皺紋,但精神卻非常清醒,這正是老師苦心修煉的地方。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對比生命的無常和老師的修行,表達了對於生命本質的深刻思考。詩中,「生既將不來,滅豈將得去」一句,既是對生命無常的感慨,也是對修行意義的探尋。而「欲識師真身,問取階前樹」則巧妙地以樹爲喻,暗示了老師修行的不易和真實。最後,通過對老師形象的描繪,強調了修行的重要性和老師的精神境界。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表達了作者對於生命和修行的獨特見解。

袁宏道
袁宏道,字中郎,又字無學,號石公,又號六休。湖廣公安(今屬湖北省公安縣)人。萬曆二十年(1592年)進士,歷任吳縣知縣、禮部主事、吏部驗封司主事、稽勳郎中、國子博士等職,世人認爲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者。他是明代文學反對復古運動主將,他既反對前後七子摹擬秦漢古文,亦反對唐順之、歸有光摹擬唐宋古文,認爲文章與時代有密切關係。袁宏道在文學上反對“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風氣,提出“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性靈說。與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並有才名,由於三袁是荊州公安縣人,其文學流派世稱“公安派”或“公安體”。合稱“公安三袁”。
► 1695篇诗文
袁宏道的其他作品
- 《 九月初五日得三弟京闈第三報誌喜仍用散木韻踐前約也 》 —— [ 明 ] 袁宏道
- 《 梅花 》 —— [ 明 ] 袁宏道
- 《 秋日苦雨和退如太史 》 —— [ 明 ] 袁宏道
- 《 竹枝詞 》 —— [ 明 ] 袁宏道
- 《 郝公琰邀過禪堂訪諸高衲 》 —— [ 明 ] 袁宏道
- 《 和萃芳館主人魯印山韻 》 —— [ 明 ] 袁宏道
- 《 偕王章甫陳公弼登黃鶴樓 》 —— [ 明 ] 袁宏道
- 《 聞閣試題爲蘭亭修禊圖效作二首 》 —— [ 明 ] 袁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