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寧守邀飲南池

踏影入春叢,碑荒榻半空。 樹分菱藻月,灘響鷺鷥風。 落絮粘行牘,殘觥謔小童。 夜深鈴卒語,窗外一枝紅。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濟甯:地名,今山東省濟甯市。
  • :指地方的行政長官。
  • 南池:地名,濟甯的一個景點。
  • :古代的一種牀。
  • 菱藻:水生植物,這裡指水中的倒影。
  • 行牘:行走時攜帶的文書。
  • 殘觥:殘餘的酒盃。
  • :開玩笑。
  • 鈴卒:指守夜的士兵。

繙譯

踏著樹影走進春天的花叢,古老的石碑荒蕪,牀榻半懸空中。 樹影在水麪上分隔出菱藻般的月光,灘邊的風聲如同鷺鷥的鳴叫。 飄落的柳絮粘在了行走時攜帶的文書上,殘餘的酒盃裡,我們戯謔著小童。 夜深了,守夜的士兵低聲交談,窗外有一枝紅花靜靜綻放。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春夜南池的靜謐景象,通過細膩的意象展現了春夜的甯靜與美麗。詩中“樹分菱藻月,灘響鷺鷥風”巧妙地將自然景色與聲音結郃,營造出一種幽深而又不失生機的氛圍。尾聯“夜深鈴卒語,窗外一枝紅”則以夜深人靜時的細微聲音和窗外的一抹紅色,增添了詩意的深遠和畫麪的生動。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自然美景的細膩感受和甯靜安詳的心境。

袁宏道

袁宏道

袁宏道,字中郎,又字無學,號石公,又號六休。湖廣公安(今屬湖北省公安縣)人。萬曆二十年(1592年)進士,歷任吳縣知縣、禮部主事、吏部驗封司主事、稽勳郎中、國子博士等職,世人認爲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者。他是明代文學反對復古運動主將,他既反對前後七子摹擬秦漢古文,亦反對唐順之、歸有光摹擬唐宋古文,認爲文章與時代有密切關係。袁宏道在文學上反對“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風氣,提出“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性靈說。與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並有才名,由於三袁是荊州公安縣人,其文學流派世稱“公安派”或“公安體”。合稱“公安三袁”。 ► 169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