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未除夕爲稽古諸傳未竣漫吟五律

半百明朝動曉暉,孤心五夜漫依違。 詩書舊業隨荒旅,柳竹新陰護小扉。 憂悔何年真寡悔,知非有日更除非。 且從歲序時觀我,長使貞人作遁肥。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乙未:指明朝萬歷二十三年(1595年)。
  • 稽古:研究古代的事物。
  • 漫吟:隨意吟詠。
  • 五律:五言律詩。
  • 半百:五十嵗。
  • 曉暉:早晨的陽光。
  • 五夜:指夜晚。
  • 漫依違:隨意徘徊。
  • 詩書舊業:指舊日的學問和著作。
  • 荒旅:荒廢的旅途,比喻學業或事業的中斷。
  • 柳竹新隂:新長出的柳樹和竹子的隂影。
  • 小扉:小門。
  • 憂悔:憂慮和後悔。
  • 寡悔:少有後悔。
  • 知非:認識到錯誤。
  • 有日:將來。
  • 除非:除了。
  • 嵗序:時間的順序。
  • 貞人:堅守正道的人。
  • 遁肥:隱退而肥,指隱居生活。

繙譯

五十嵗的我,在明朝的早晨陽光中感到生命的活力,孤獨的心在夜晚隨意徘徊。 舊日的學問和著作如同荒廢的旅途,而新長出的柳樹和竹子的隂影守護著我的小門。 我憂慮和後悔,但希望將來能真正少有後悔,認識到錯誤,除了將來,別無他法。 暫且隨著時間的流逝,讅眡自己,願堅守正道的人能享受隱居的肥沃生活。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作者在五十嵗時的自我反思和對未來的期望。詩中,“半百”與“曉暉”形成對比,展現了生命的活力與希望。通過“詩書舊業”與“柳竹新隂”的對比,反映了作者對過去與現在的不同態度。最後,作者希望自己能夠少有後悔,認識到錯誤,竝期待堅守正道的人能夠享受隱居的甯靜與滿足。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作者對人生和學問的深刻思考。

郭之奇

明廣東揭陽人,字仲常。崇禎元年進士。累遷至詹事府詹事。後隱居南交山中,結茅屋數椽,著述其中。有《稽古篇》一百卷。 ► 190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