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少鉉譚兵憲

· 陶益
左江繡斧出師時,霜落遙聞失故知。 卻憶叢蘭成獨恨,還驚宿草動深悲。 聲靈異域猶能到,杖履名山不可期。 淚灑椒漿聊一奠,斷腸空復四愁詩。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左江:地名,位於今廣西壯族自治區。
  • 繡斧:古代官員出征時所持的儀仗,象徵權威。
  • 霜落:指秋天霜降的時節。
  • 故知:舊時的知己。
  • 叢蘭:比喻美好的事物或人物。
  • 宿草:指墳墓上的草,常用來比喻死亡。
  • 聲靈:指名聲和靈魂。
  • 異域:指遙遠的地方。
  • 杖履:行走時所用的柺杖和鞋子,代指出行。
  • 名山:著名的山嶽,常用來比喻高遠的志向或理想。
  • 椒漿:用椒(一種香料)調製的酒,古代用於祭祀。
  • 斷腸:形容極度的悲傷。
  • 四愁詩:指表達深切憂愁的詩。

翻譯

在左江之地,手持繡斧出征之時,秋霜降臨,我遠聞失去了舊日的知己。回憶起那些美好的人和事,我感到無比遺憾;看到墳墓上的草,我深感悲痛。你的名聲和靈魂或許能傳到遙遠的異域,但你的腳步卻再也無法踏上名山。我灑下椒漿,聊以祭奠,心中充滿了斷腸的悲傷,只能用四愁詩來表達我的哀思。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失去知己的深切悲痛和對逝去美好時光的懷念。詩中,「左江繡斧」與「霜落」共同營造了一種肅殺的出征氛圍,而「失故知」則直接點出了詩人的哀傷之源。後文通過對「叢蘭」和「宿草」的對比,進一步加深了這種情感。詩的結尾,詩人以「椒漿」祭奠,用「斷腸」和「四愁詩」來表達自己無法言說的悲痛,情感真摯,令人動容。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充分展現了詩人對友情的珍視和對生命無常的感慨。

陶益

陶益,字允謙,號練江居士、江門迂客。其祖本爲鬱林人,附籍新會。明世宗嘉靖三十五年(一五五六)以明經授江西永新訓導。讀書博學強記,精易通理。嘗日集諸生,講白沙之學於明倫堂;又構樾墩書屋,讀書其中。撫按交薦,以目疾辭歸,年八十卒。著有《練江子樾墩集》。清顧嗣協《岡州遺稿》卷五、清溫汝能《粵東詩海》卷二一有傳。 ► 51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