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澤國:水鄉,多水的地方。
- 初夏:夏季的第一個月。
- 雲霾:雲霧,陰霾。
- 杳:深遠,不見蹤影。
- 沒:淹沒。
- 牽:牽連,連接。
- 綿:指綿衣,用綿製成的衣服。
- 八翼:傳說中鳥的八翅,比喻飛翔的能力。
- 躡風披日:形容飛翔迅速,穿越風和日光。
翻譯
水鄉初夏,雲霧瀰漫,一場雨不停歇,白晝顯得淒涼。 山中的鳥兒正返回巢穴,路途變得模糊不清,江邊的草快要淹沒岸邊,但岸依舊與之相連。 小爐上的水容易沸騰,急忙拿來酒,單薄的衣裳讓人感到寒冷,催促着換上厚實的綿衣。 真希望能變得輕盈,振翅高飛,乘風破日,回到午後的天空。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初夏水鄉的雨景,通過「雲霾」、「雨不絕」等詞語傳達了陰沉的氛圍。詩中「山禽正返路轉杳」和「江草欲沒岸猶牽」巧妙地運用了對仗和擬人手法,增強了畫面的生動感。後兩句表達了詩人對輕盈飛翔的嚮往,體現了對自由的渴望。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情感真摯。
陶益
陶益,字允謙,號練江居士、江門迂客。其祖本爲鬱林人,附籍新會。明世宗嘉靖三十五年(一五五六)以明經授江西永新訓導。讀書博學強記,精易通理。嘗日集諸生,講白沙之學於明倫堂;又構樾墩書屋,讀書其中。撫按交薦,以目疾辭歸,年八十卒。著有《練江子樾墩集》。清顧嗣協《岡州遺稿》卷五、清溫汝能《粵東詩海》卷二一有傳。
► 518篇诗文
陶益的其他作品
- 《 憶遊普光寺次棗岡姚寅丈所寄韻 》 —— [ 明 ] 陶益
- 《 送友入京兼寄姻親倫禮部 》 —— [ 明 ] 陶益
- 《 棗林閘除夕 》 —— [ 明 ] 陶益
- 《 夢訪白鹿洞道人 》 —— [ 明 ] 陶益
- 《 夢觀燈賦詩末聯由俗物敗意而罷醒後足之憶錄以紀異 》 —— [ 明 ] 陶益
- 《 期宿象岡書院不果因懷善山先生 》 —— [ 明 ] 陶益
- 《 與王青蘿先生江門阻風二首 其二 》 —— [ 明 ] 陶益
- 《 樾下懷顧符臺並和所寄山泉隱居之作 》 —— [ 明 ] 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