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調歌頭 · 九首送汪教授

· 陶安
都城柳絲綠,曾跨錦驄遊。玉堂紫薇花發,不聽故人留。卻憶江東雲樹,薄採浙西芹藻,氈冷亦風流。移榻謝山下,菡萏碧波浮。 煮茶壚,題詩筆,庋書樓。瀟瀟官舍,如此疏鬢不勝秋。教雨潤流名郡,愛日晴烘歸路,未許久林邱。回首五雲裏,鳴玉鳳池頭。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錦驄:指駿馬。
  • 紫薇花:一種植物,常用來象徵高潔。
  • 雲樹:指遠處的樹木,常用來形容思念之情。
  • 芹藻:水生植物,比喻清貧的生活。
  • 氈冷:指簡陋的生活環境。
  • 菡萏(hàn dàn):荷花的別稱。
  • 庋書樓:藏書的地方。
  • 瀟瀟:形容風聲或雨聲。
  • 疏鬢:指稀疏的頭髮,暗示年老。
  • 教雨潤流名郡:比喻教育如雨滋潤着有名望的郡縣。
  • 愛日晴烘歸路:比喻美好的日子像陽光一樣溫暖歸途。
  • 五雲:五彩祥雲,常用來象徵皇帝的居所。
  • 鳴玉鳳池頭:指在朝廷中擔任高官。

翻譯

都城的柳樹綠意盎然,曾經騎着駿馬遊覽。玉堂前的紫薇花盛開,卻聽不到故人的消息。回憶起江東的樹木和雲彩,如今在浙西採摘水生植物,過着簡陋而風流的生活。在山下移動牀榻,荷花在碧波中浮動。

煮茶的地方,題詩的筆,藏書的樓閣。官舍中風聲雨聲,如此稀疏的頭髮讓人感到秋意濃。教育如雨滋潤着有名望的郡縣,美好的日子像陽光溫暖着歸途,不再長久地留在林間小屋。回首望向五彩祥雲中的皇宮,想象在朝廷中擔任高官的場景。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從繁華的都城到寧靜的山水之間的轉變,表達了對過去輝煌的懷念和對現在清貧生活的接受。詩中通過對比都城的繁華與山水的寧靜,展現了詩人內心的轉變和對自然的熱愛。同時,詩中的「教雨潤流名郡」和「愛日晴烘歸路」等句,體現了詩人對教育和社會責任的重視,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情感真摯,展現了詩人高尚的情操和對生活的深刻理解。

陶安

明太平府當塗人,字主敬。元順帝至正四年舉人。授明道書院山長,避亂家居。朱元璋取太平,安出迎,留參幕府,任左司員外郎。洪武元年任知制誥兼修國史,尋出任江西行省參知政事,卒官。有《陶學士集》。 ► 85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