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流子

茅舍槿籬溪曲,雞犬自南自北。菰葉長,水葒開,門外春波漲淥。 聽織,聲促,軋軋鳴梭穿屋。
拼音

所属合集

#風流子

譯文

茅草的房,槿木的籬,一條彎彎的小溪,雞犬各踞南北在自由嬉戲。茭白搖着長長的綠葉,蕹菜開滿了小花,門外的溪水,漲滿了春的濃綠。聽織機響處,軋軋聲急。歡快的梭鳴穿透屋牆,唱着農家的田園曲。

注釋

槿(jǐn)籬:密植槿樹作爲籬笆。槿,落葉灌木。溪曲:小溪彎曲處。 菰(gū)葉: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於中國南方淺水中。春天生新芽,嫩莖名茭白,可作蔬菜。 水葓(hóng):即蕹菜,生於路旁和水邊溼地,莖中空,亦稱空心菜。 綠:一作“淥”。 聽織:聽織布聲。 促:急促。 軋軋:象聲詞。

《風流子·茅舍槿籬溪曲》是五代宋初時期詞人孫光憲創作的一首詞。此詞寫春日水鄉農家風光。其中,茅舍、模籬、雞犬、軋軋鳴梭,都是農家特色,田園景象;溪曲、孤葉、水蒸、春波,均是水鄉特色,水鄉風光。尤其是末三句,從織布聲中將人物巧妙地帶出,男耕女織,農家春忙的情景自可想見。全篇清新自然,生動樸質,充滿水鄉農家濃郁的生活氣息,表現了作者對春日水鄉農家風光的讚美。

賞析

這首《風流子》,在孫光憲的八十多首詞中,是別具一格的。它描寫了田園、村舍的風光,生活氣息很濃。詞中描繪的是一幅安詳的水鄉農家圖,連雞犬都在安詳地來回覓食,猶如從容不迫的散步,但作者更看出這安詳中不息的生機,在葉上,在花上,在門外流水,門裏人家。那軋軋織布聲卻是他驀然聽到的,就從他駐足留戀的流水家傳出。於是他知道,在這安詳中忙碌,有急而“促”的勞作。 這首詞的藝術結構,可以分三個層次。開頭的兩句是第一個層次。村民居住的茅舍坐落在一條潺潺流水的清溪的彎曲處,周圍栽着槿樹,形成了嚴密的屏障。雞犬之聲,時斷時續,從茅舍的南邊和北邊傳來。作者用槿籬溪曲,裝點了茅舍的優美環境。並捕捉了當時農村的特徵——雞犬之聲,有着和平生活的氣氛。 “菰葉長,水葓開,門外春波漲綠”三句,是第二個層次,描繪了茅舍周圍使人留戀的景色。這三句構成了絢麗多彩的景象:水邊的茭白葉子,長得又嫩又大;水葓花爭媚鬥豔,滿溪盛開;池塘裏碧波盪漾,春意盎然。其中“漲”字用得極妙,它表明剛下過一場雨,積蓄了滿滿蕩蕩的一池春水。 “聽織,聲促,軋軋鳴梭穿屋”,這三句是最後一個層次,也是作者比較用心的構思。茅舍之外,儘管看不見那忙於織布的農家婦女的形象,可是“軋軋鳴梭”急促的織布聲,卻從房屋裏傳到了外邊。“聲促”的“促”字,用得恰到好處,它說明了織布的婦女,在辛勤地緊張地勞動着。 這首詞的藝術構思是比較成功的,它緊緊地圍繞着茅舍,展開了構思和佈局。整首詞嚴謹完整,質樸自然,色彩鮮明。真切地展現了一幅有聲有色的美麗農村圖畫。那茅舍所在秀麗的環境,農家婦女急促的織布聲,形象鮮明。這是作者對田園、村舍風光的真實反映。假若作者只寫一所孤零零的茅舍和村婦急促的織布聲,不寫那美麗的環境和雞鳴狗吠之聲,或只寫其中的一兩樣景緻,不言而喻,這也就不成爲一幅完整的農村畫圖了。作者作爲花間派詞人,能夠突破豔麗柔縻的詞風的束縛,純粹採用白描的手法,寫出這樣樸素明暢、輕快活潑、通俗易懂、別具一格的詞作,應當說是非常可貴的。 在孫光憲之前,文人詞中寫到農村的,只有劉禹錫的一首《竹枝》:“山上層層桃李花,雲間煙火是人家。銀釧金釵來負水,長刀短笠去燒畲。”而在孫光憲之後,蘇軾曾寫有農村詞《浣溪沙》五首,辛棄疾則更有數十首之多。農村詞的創作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雖然,孫光憲的這首農村詞,與他前後絕大部分的農村詞一樣,都未曾能反映出那個時代農村的矛盾痛苦。但是,他畢竟以這首詞填補了五代詞中農村詞的空白,與他的描寫隋煬帝荒淫誤國的《河傳》、邊塞征戰的《酒泉子》等詞一起,在題材內容上一定程度地突破了花間詞的樊籬。
孫光憲

孫光憲

五代宋初陵州貴平人,字孟文,號葆光子。少好學。遊荊渚,依高從誨任從事,歷保融、繼衝三世,皆爲幕府,累遷檢校祕書監,兼御史大夫。宋軍入荊南,以勸獻三州地,太祖甚悅,授黃州刺史。博通經史,聚書校讎,工詩詞,好著書。有《北夢瑣言》等。 ► 8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