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淇涉黃河途中作十三首(其十一)
我行倦風湍,輟棹將問津。
空傳歌瓠子,感慨獨愁人。
孟夏桑葉肥,穠陰夾長津。
蠶農有時節,田野無閒人。
臨水狎漁樵,望山懷隱淪。
誰能去京洛,憔悴對風塵。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輟棹(chuò zhào):停止划船。
- 問津:詢問渡口。
- 歌瓠子:古代的一種歌曲。
- 孟夏:初夏,指農曆四月。
- 穠陰(nóng yīn):茂密的樹蔭。
- 長津:長河。
- 蠶農:養蠶的農民。
- 狎(xiá):親近,嬉戲。
- 隱淪:隱居的人。
- 憔悴(qiáo 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 風塵:比喻旅途的艱辛。
翻譯
我乘船行至風急水湍之處,停船上岸詢問渡口。 只聽得遠處傳來古老的歌謠,獨自感慨,心中充滿愁緒。 初夏時節,桑葉茂盛肥美,茂密的樹蔭覆蓋着長河。 養蠶的農事有其時節,田野裏沒有閒人。 我靠近水邊與漁夫樵夫嬉戲,望着山巒懷念隱居的人。 誰能離開繁華的京城,面對風塵而憔悴呢?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高適在旅途中的所見所感。詩中,「我行倦風湍,輟棹將問津」表達了旅途的艱辛與迷茫,而「空傳歌瓠子,感慨獨愁人」則抒發了詩人內心的孤獨與愁緒。後文通過對初夏田園景象的描寫,展現了農忙時節的景象,同時「臨水狎漁樵,望山懷隱淪」表達了對隱居生活的嚮往。最後,「誰能去京洛,憔悴對風塵」則反映了詩人對繁華世界的厭倦和對簡樸生活的渴望。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自然與田園生活的熱愛,以及對現實世界的深刻反思。

高適
高適,字達夫、仲武,漢族,唐朝渤海郡(今河北景縣)人,後遷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陽)。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騎常侍、渤海縣,世稱高常侍。高適與岑參並稱“高岑”,有《高常侍集》等傳世,其詩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着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開封禹王臺五賢祠即專爲高適、李白、杜甫、何景明、李夢陽而立。後人又把高適、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合稱“邊塞四詩人”。
► 260篇诗文
高適的其他作品
- 《 自淇涉黃河途中作十三首(其四) 》 —— [ 唐 ] 高適
- 《 金城北樓 》 —— [ 唐 ] 高適
- 《 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 》 —— [ 唐 ] 高適
- 《 別耿都尉 》 —— [ 唐 ] 高適
- 《 同崔員外綦毋拾遺九日宴京兆府李士曹 》 —— [ 唐 ] 高適
- 《 在哥舒大夫幕下請辭退託興奉詩 》 —— [ 唐 ] 高適
- 《 同鮮于洛陽於畢員外宅觀畫馬歌 》 —— [ 唐 ] 高適
- 《 魯西至東平 》 —— [ 唐 ] 高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