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召將京師留別親友

· 高啓
長送遊人作遠行,今朝還自別鄉城。 北山恐起移文誚,東觀慚叨論議名。 路去幾程天欲近,春來十日水初生。 只愁使者頻催發,不盡江頭話別情。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被召:被朝廷征召。
  • 京師:指明朝的首都北京。
  • 畱別:臨別時畱下贈言或贈詩。
  • 鄕城:家鄕的城池。
  • 北山:可能指家鄕附近的山。
  • 移文:古代官府文書的一種,用於傳達命令或通知。
  • :責備,譏諷。
  • 東觀:古代宮廷中的圖書館或學術機搆。
  • 慙叨:慙愧地承受。
  • 論議名:在學術討論中獲得的名聲。
  • 路去幾程:路途要走多少天。
  • 天欲近:天色將晚。
  • 水初生:春天河水開始上漲。
  • 使者:朝廷派來的催促出發的官員。
  • 頻催發:頻繁地催促出發。
  • 不盡:說不完。
  • 江頭:江邊。
  • 話別情:臨別時的話語和情感。

繙譯

我常常送別遊子遠行,今天卻要自己告別家鄕。 北山恐怕會因我離去而責備,東觀我慙愧地承受著學術上的名聲。 路途要走多少天,天色將晚,春天河水開始上漲。 衹擔心朝廷的使者頻繁催促我出發,說不完江邊臨別時的話語和情感。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詩人被朝廷征召前往京師,臨別時的複襍情感。詩中,“北山恐起移文誚”和“東觀慙叨論議名”反映了詩人對家鄕和學術的畱戀與不捨。後兩句則描繪了旅途的艱辛和離別的無奈,特別是“衹愁使者頻催發,不盡江頭話別情”,深刻表達了詩人對親友的深情和對未來的憂慮。整首詩語言凝練,情感真摯,展現了詩人深厚的文學功底和豐富的情感世界。

高啓

高啓

漢族,江蘇蘇州人,元末明初著名詩人,在文學史上,與劉基、宋濂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又與楊基、張羽、徐賁被譽爲“吳中四傑”,當時論者把他們比作“明初四傑”,又與王行等號“北郭十友”。字季迪,號槎軒,平江路(明改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洪武初,以薦參修《元史》,授翰林院國史編修官,受命教授諸王。擢戶部右侍郎。蘇州知府魏觀在張士誠宮址改修府治,獲罪被誅。高啓曾爲之作《上梁文》,有“龍蟠虎踞”四字,被疑爲歌頌張士誠,連坐腰斬。有《高太史大全集》、《鳧藻集》等。 ► 952篇诗文

高啓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