厓山弔古

自古興亡地,厓山獨怨歌。 胡強由挾戰,宋弱本言和。 帷幄圖功少,金繒誤國多。 更思朱鎮事,流恨滿滄波。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厓山:位於今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南宋末年,宋朝軍隊與蒙古軍隊在此展開激戰,最終宋軍大敗,南宋滅亡。
  • 胡強:指蒙古軍隊,因其來自北方,古時常以「胡」稱北方民族。
  • 挾戰:憑藉武力進行戰鬥。
  • 宋弱:指南宋國力衰弱。
  • 言和:主張和平,不願開戰。
  • 帷幄:原指帳幕,這裏指朝廷中的決策機構。
  • 金繒:金帛,指財富和物資,這裏指宋朝用財富求和的政策。
  • 朱鎮:可能是指南宋末年的將領朱勝非,他在厓山之戰中英勇抵抗蒙古軍。
  • 流恨:遺恨,遺憾。

翻譯

自古以來,興亡更替之地,厓山獨唱哀歌。蒙古軍隊強大,依靠武力戰鬥;南宋國力衰弱,本意主張和平。朝廷中少有圖謀功業的良策,而用財富求和卻誤國多端。再想起朱鎮的事蹟,遺恨如同波濤,瀰漫整個滄海。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對厓山古戰場的憑弔,抒發了對南宋滅亡的哀思。詩中對比了蒙古的強盛與南宋的衰弱,批判了宋朝朝廷的無能和誤國政策。最後通過對朱鎮事蹟的回憶,表達了深深的遺憾和遺恨,情感深沉,意境悲涼。

區大倫

明廣東高明人,字孝先。區大相弟。少負氣節。萬曆十七年進士,授東明知縣,勤政愛民,改御史。天啓初以大理寺少卿入侍經筵,黨人側目。由太僕卿改南戶部侍郎。時魏忠賢勢方熾,大倫彈劾無所規避。後被奪職歸。有《端溪日錄》、《崇正辟邪錄》、《端溪詩稿》。 ► 4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