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瑤臺:傳說中的神仙居處,亦可解作積雪的樓臺。
何郎:指南朝梁詩人何遜。
縞袂:白衣,借喻白色花卉。
水竹:水和竹,常借指清幽的景色。
暝:一作“瞑”,不確定是否爲訛誤。
“秦人”句:用桃花源典故。
冷香:指清香的花。
騎驢客:《新唐書‧賈島傳》:“當其苦吟,雖逢值公卿貴人,皆不之覺也。一日見京兆尹,跨驢不避,謼詰之,久乃得釋。”後因以“騎驢客”指苦吟的詩人。
放鶴人歸:用林逋典。
花神:掌管花的神。
綃帳:輕紗帳。
羅浮客:指傳說中的梅花仙女。
翠袖:青綠色衣袖,泛指女子的裝束。
棘叢:叢生的荊棘,有時用來喻指困境。
仙遊:信奉道教的人遠出求仙訪道。
白雲鄉:《莊子‧天地》: “乘彼白雲, 遊於帝鄉。”後因以“白雲鄉”爲仙鄉。
楚客:一般指屈原。
吳王:一般指夫差。
嫋嫋:吹拂貌。
簌簌:猶濃密、濃厚。
燒燈:常指元宵等舉行燈會的節日。
序
「瓊姿只合在瑤臺,誰向江南處處栽?」瓊姿,這是古詩詞中的常用詞了,謂瑰麗的姿容,通常衹用於梅花。不過,詩的首聯,卻一點也不因這措辭的常見而顯得平凡:神話中的崑侖山,上有瑤臺十二座,皆以五色彩玉築成;梅花旣有瑰麗的風姿,那麽就本該(合,應該)充任瑤臺上的瓊玉,至於它們爲何不留居在飄渺的仙山,卻被不知哪位仙家之手,栽嚮了江南的處處山林,這,可眞是箇令人大惑不解的疑問!這二句,給凡間的梅花,賦予了謫仙的身份,使它們縱然已降生到地上,卻終究是超凡出塵、氣質異於俗中眾花。若不是詩人對梅的品行理解至深,安能作此奇想、出此奇語、發此奇問?至於爲何衹説栽於江南,而不説栽於天下,這,也可算得箇疑問:大槪,詩人一生足迹不出江南,在他的心目中,衹有這片山川鍾秀、人傑地靈的廣土,纔最適宜迎接梅的降臨?
「雪滿山中高士臥」,梅花到底還是來到了人間,不過,它們旣然是夙具仙骨,當然也不屑在塵埃之中生長;遠離人迹的煩囂,栖住到大雪鋪滿的深山,這,纔是這位孤高拔俗的隱士的願望。常人説到梅花,總不免提什麽「傲霜鬥雪」,其實,梅花又何嘗逞勇好鬥?雪滿山中,它們卻穩穩地酣臥,何嘗把大雪放在心上?大雪又怎配做它們的對頭?「月明林下美人來」,梅花到底是花的一種,是世人願意親近的美人,不過,這美人旣然是仙子下凡,俗人當然不能輕易窺到,若去鬧市中尋覓,無異於水中撈月。你須得摒棄一切俗念,退身到清風明月的林泉之下,那時,你纔能見到她款款而來,神情是那麽超朗閑雅,容貌是那麽清秀動人,一如《世説新語》中的詠絮才女謝道韞,「神情散朗」,有「林下風氣」。
「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請反復吟誦這千古名句,請反復體味其中的含義:獨立而無驚、無憾的高士,秀雅而不艷、不俗的美人,梅花的高潔精神,不正化身於這二者而得到了最生動的顯現了嗎?
「寒依疏影蕭蕭竹,春掩殘香漠漠苔。」這二句是分承上二句,再作進一步的申説,其原來的含義,應該是如下:山間的蒼蒼秀竹,自不會放過與高士交結的機會,它們把自己蕭蕭竹聲中的清寒,奉獻給梅花的身影,好讓那疏朗的梅影得了清寒的依附,更顯得儀態高峻;山間最不起眼的漠漠靑苔(漠漠,密布之貌),也知道愛憐美人,當她完成了報春的使命,零落的花瓣半蝕於春泥之時,它們也會把自己身攜的微微春意,輕輕遮掩在她殘留的清香之上,好讓無意爭春的美人,也多少領受點春的回報。這二句的正常順序,本來也該是「蕭蕭寒竹依疏影,漠漠春苔掩殘香」,殊不料,詩人卻把「寒」與「春」提煉到醒目的句首,顯得這二者纔是依託於「疏影」、「殘香」的梅之魂魄,而遺於句尾的「竹」、「苔」,倒成了這二者蛻下的軀殻。次序一變,詩的境界頓異,詩人的筆法,眞是老到。
「自去何郎無好詠,東風愁寂幾回開?」何郎,指南朝的詩人何遜,作有《揚州法曹梅花盛開》等詩,雖然他不是第一個詠梅者,但詩人大槪認爲梅花的「好詠」(佳作)自他而始。在何遜之後,詩壇上當然也不乏「好詠」,但詩人在這裏説梅花自從何遜去了便不逢知己,使自己不禁要問它們在漫漫的歲月裏,寂寞愁苦地在東風中開落了多少回,似乎近千年來衹生出自己一個梅花的知音——這,説他目無古人、過於自負,也未嘗不是;但若沒這份空前的自信,又如何有膽量拋開古人的陳規所限,別創出這千古佳作?況且,佳作旣已詠成,就算他眞的笑傲古人,古人到底也指摘他不得!
具體的梅易寫,抽象的梅難説;梅之形態易賦,梅之精魂難攝。何也?詩人若不先稟有梅的靈性,又安能窺到梅的靈魂深處?因此,由此意義上説,讀者最該佩服的,倒不在詩人手筆的高妙,而應是詩人襟懷的高潔;讀者在梅的「疏影」之上,也更該細看是否有詩人自己的身影在「依」著。
臨末還有一點説明。注家謂:「雪滿山中」句,出自東漢袁安臥雪之典;「月明林下」句,出自隋朝趙師雄在月夜林中逢美人飲酒、醒來在大梅樹下之典。(見清人金壇《高靑丘詩集注》)其實,袁安臥雪在城中,而不在山上;趙師雄所遇的美人,與趙在酒肆中狎飲,豈可算梅花的化身?清人尋出的典故,多有膠柱鼓瑟之病,今悉不取。
賞析
梅,據考證是一種原産於中國的植物,自古以來就是一種常用的果品。但是上古的詩歌裏卻吟詠得不多,詩經裏《摽有梅》一詩曾提到梅實,也衹是作爲起興的由頭,沒有把它作爲吟詠的主體。南北朝時代陸凱折梅贈驛使所賦的詩,也僅僅是把梅花當作一種表達友情的道具。眞正在詩歌中給梅花賦予人格化的形象,那還是唐以後的事。因爲梅花是在天寒地凍的時節凌霜冒雪而開,不與眾芳爲伍,所以人們賦予了它清高、孤峭、頑強、堅貞的品格;又因爲梅花開在冬末早春,相比於三春光景那種桃李芳菲,百花爛漫的盛季,它算是佔得了春先,所以人們又賦予了它報春使者的聲名,成了先知先覺的先驅者或釀時造勢的的英雄豪傑的形象。歌劇《江姐》中的「紅梅贊」這首歌,就是梅花品格的一幅恰如其分的寫照。
唐宋以後,詩歌中提到梅花的,何止千首,就是專以梅花作爲吟詠對象的詩詞也非常多。各個詩人吟詠的角度,各人的風格各有不同,韻味各異,這樣也就有著不同的欣賞點。
高啓的這九首詩,大槪是受到杜甫秋興八首的啓發專門爲梅花而精心寫就的組詩。對這組詩評析的文章在網絡上可以看到很多,在此不做贅述。我覺得這組詩描寫梅花,不僅狀其影,更傳其神!我特別欣賞其中狀寫出的那種清靈空澈有時又朦朧恍惚的意境,尤其是其中的一些美詞佳句。比如「將疏尙密微經雨,似暗還明遠在煙。」「淡月微雲皆似夢,空山流水獨成愁。」「詩隨十里尋春路,愁在三更挂月村。」「春愁寂寞天應老,夜色朦朧月亦香。」「斷魂衹有月明知,無限春愁在一枝。不共人言唯獨笑,忽疑君到正相思。」等等,給人以無限廣闊的想象空間。
曹雪芹《紅樓夢》裏有幾組詩,多從高啓這組詩借鑑或脫胎。以前讀《紅樓夢》,大觀園姐妹起詩社,先是詠白海棠,接著詠菊,後來又在蘆雪亭聚會詠紅梅花,特別欣賞薛寶琴「閑庭曲檻無餘雪,流水空山有落霞」之句,後來方知脫胎於「淡月微雲皆似夢,空山流水獨成愁」。其它一些麗句,如「窗隔疏燈描遠近,籬篩破月鎖玲瓏」,也似乎有著這組梅花詩的影子。
後來清代張問陶復作梅花八首,足可以與高啓這梅花九首幷稱雙璧。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瓊姿:美好的姿態。(瓊,qióng)
-
瑤臺:傳說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
高士:指品德高尚的人。
-
疏影:指梅花稀疏的影子。
-
蕭蕭竹:指風中搖曳的竹子。
-
殘香:殘留的香氣。
-
漠漠苔:茂密的青苔。
-
縞袂(gǎo mèi):白色的衣袖,這裏代指梅花。
-
薄瞑(míng):傍晚,天色將黑。(瞑,讀作「míng」)
-
狼籍:同「狼藉」,雜亂的樣子。(藉,jí)
-
綃帳:輕紗帳。(綃,xiāo)
翻譯
其一
梅花本應生長在神仙居住的瑤臺,是誰將它栽向了江南的處處角落呢?
大雪滿山時,它如高士般安臥;明月照耀下,它似美人般前來。
寒冬中,它緊挨着稀疏蕭索的竹子;春天裏,它的殘香被茂密的青苔掩蓋。
自從何遜離去後再也沒有好的詠梅詩了,梅花在東風的愁寂中獨自開放了幾回呢。
其二
梅花如穿着白色衣袖的仙人,與水竹向來有很深的緣分。
它的枝條稀疏卻又茂密,微雨過後更加動人,似明似暗,遠遠望去如在煙霧之中。
傍晚時分,在山家的松樹下,初春的寒冷在江邊的杏花前。
如果秦人當初種下了梅花,就不會引得漁郎進入桃花源了。
其三
翠綠的鳥兒驚飛離開枝頭,冷豔的梅花雜亂散落,誰來收拾呢?
騎驢的客人醉酒後風吹落了帽子,放鶴的人歸來時船上已落滿了雪。
淡淡的月色和微雲都似夢境,空寂的山間流水獨自引發憂愁。
幾次看到那孤獨的身影徘徊的地方,只以爲是花神在夜間出遊。
其四
淡淡的霜花沾溼了梅花的花粉,是誰撐起薄紗帳來呵護春天的溫暖呢?
我的詩隨着十里的尋春之路展開,憂愁在三更時分懸掛在月下的村莊。
梅花飛去只擔心有云作伴,消逝後怎會相信它是以玉爲魂呢。
我想要拜訪像羅浮山的仙人一樣的梅花,卻只見落葉空山,門正緊閉。
其五
雲霧作爲屏障,雪花當作宮殿,塵埃無路可通。
春風還未吹動,樹枝已先有感覺,夜晚的月亮初升,樹影變得空空如也。
翠袖的佳人依靠在竹下,白衣的宰相隱在山中。
在這寂寥之地你不要埋怨,回頭看看名園都已佈滿荊棘。
其六
夢中回到揚州,樓閣已被塵土掩蓋,這幽期仍然屬於詩人。
長久地站立,孤獨的身影度過長夜,看到殘留的芬芳已不是春天。
暖雲佈滿空山,像裁出的玉片,寒冷的深浦中,水珠頻頻滴落。
在掀起的船篷圖裏曾見過這景象,錯誤地喜愛那橫斜的姿態卻未領悟其真正的美。
其七
獨自開放,孤獨而又依戀,怎會因爲憂愁而減少自身的光輝呢?
簾外傳來鐘聲,月亮剛剛升起,燈前的號角聲中斷,霜突然落下。
行人在水驛處感覺到春天來得很早,啼鳥在山塘邊,傍晚時叫聲已稀。
慚愧的是我的白衣如今已變舊,從遙遠的洛陽歸來與你相逢。
其八
最愛在寒冷中生長,最能得到陽光的照耀,如同神仙在白雲鄉中遨遊。
春天的憂愁讓人感到寂寞,似乎天也會變老,夜色朦朧中,月色也帶有香氣。
楚地的客人不再吟詠,江邊的道路變得寂靜,吳王已經沉醉,苑臺變得荒涼。
在枝頭,誰看到花朵受驚的樣子?微風吹來,傳來簌簌的寒霜聲。
其九
只有明月知道我斷魂的憂愁,無限的春愁都在這一枝梅花上。
不和人訴說,只是獨自歡笑,忽然懷疑你到來,正是我相思之時。
歌聲在別院停止,燈火在夜晚燃燒,梳妝完畢後在深宮中對着鏡子。
舊日的夢已隨着流水遠去,在山窗下姑且伴着題詩。
賞析
這組《梅花九首》通過對梅花的姿態、生長環境、神韻以及其所引發的情感的描繪,展現了梅花的高潔、孤傲、堅韌以及詩人對梅花的喜愛和對人生的思考。
-
其一:首聯以梅花本應在瑤臺,卻被栽於江南,引出對梅花的讚美和疑問。頷聯通過「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以高士和美人作比,形象地描繪了梅花的高潔與美麗。頸聯進一步描寫梅花在寒冬和春天的不同景象,尾聯則借何遜的典故,表達了對梅花的欣賞和對好詠梅詩的期待。
-
其二:詩中以仙人喻梅花,強調其與水竹的緣分,描繪了梅花在微雨和煙霧中的朦朧之美,以及在不同場景下的獨特韻味。
-
其三:此詩通過描繪梅花凋零的景象以及與之相關的人物和情境,營造出一種夢幻般的氛圍,同時也表達了詩人的憂愁。
-
其四:詩人以霜花、綃帳等形象來烘托梅花的嬌嫩,又通過尋春路和掛月村來表達自己的愁緒,最後表達了對梅花如仙人般高潔的敬仰。
-
其五:用雲霧、雪構建了一個純淨的世界,襯托出梅花的高潔和寂寞,同時也暗示了世間的變化和無常。
-
其六:詩中通過描述夢中的景象和現實的孤獨,表達了詩人對美好時光的懷念和對現實的無奈。
-
其七:表現了梅花的孤獨和堅韌,以及詩人自身的感慨和情思。
-
其八:強調了梅花在寒冷中生長的特性,以及其所帶來的春愁和寂寞,同時也反映了世間的興衰。
-
其九:詩人將自己的情感寄託在梅花上,表達了相思之愁和對過去的回憶,以及對現實的一種無奈和超脫。
總體來說,這組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通過對梅花的多角度描繪,展現了詩人豐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