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子春日弄雛軒作

自愧單家子,疏巾折節年。 人肝分盜蹠,馬革失文淵。 花落又將盡,河清殊未然。 終知不得志,白首作神仙。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壬子:古代干支紀年法中的一個年份,具體對應哪一年需要根據歷史年表查詢。
  • 弄雛軒:可能是詩人的書齋名或居所名,意指在此處撫育幼子或享受家庭之樂。
  • 單家子:指家境貧寒的人。
  • 疏巾:指簡樸的服飾,這裏用來形容自己的生活簡樸。
  • 折節:指降低身份,屈己下人。
  • 人肝分盜蹠:盜蹠是古代傳說中的大盜,這裏可能指社會上的不公和貪婪。
  • 馬革失文淵:馬革指戰死沙場的將士,文淵可能指文人的才華或地位,這裏表達了詩人對文人地位低下的感慨。
  • 花落又將盡:比喻時光流逝,美好事物即將消逝。
  • 河清殊未然:河清比喻政治清明,這裏表示政治清明尚未實現。
  • 不得志:指未能實現自己的抱負和理想。
  • 白首:指年老。

翻譯

自感身爲貧寒之家的子弟,多年來一直過着簡樸的生活,降低身份與人交往。社會上充滿了不公和貪婪,文人的地位卻十分低下。花兒即將落盡,而政治清明還未到來。深知自己的抱負難以實現,只能期待年老時能成爲逍遙自在的神仙。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詩人屈大均對自己身世和時代的不滿,以及對未來生活的無奈期待。詩中,「單家子」、「疏巾折節年」描繪了詩人的貧寒與謙卑,「人肝分盜蹠,馬革失文淵」則反映了社會的黑暗和文人的困境。末句「終知不得志,白首作神仙」透露出詩人對現實的失望,以及對晚年能擺脫塵世煩惱、過上神仙般生活的嚮往。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深沉的情感和對理想生活的渴望。

屈大均

屈大均

明末清初廣東番禺人,初名紹隆,字介子,號翁山。明末諸生。清初曾與魏耕等進行反清活動。後爲僧,名今種,字一靈、騷餘。中年仍改儒服,用今名。足跡遍及江浙與北方各省。詩與陳恭尹、樑佩蘭稱嶺南三家。有《翁山文外、詩外》、《廣東新語》、《四朝成仁錄》等。均乾隆朝嚴禁之書。 ► 673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