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湘

三閭憔悴日,自作大招辭。 萬古哀時命,遺聲在本支。 美人殊未作,宗國已頻移。 誰忍爲漁父,煙波任所之。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三閭:指屈原,因其曾任三閭大夫,故稱。
  • 憔悴:形容人瘦弱,麪色不好看,精神不振。
  • 大招辤:指屈原所作的《大招》,是一篇招魂的辤賦。
  • 遺聲:指屈原的詩作,流傳下來的聲音。
  • 本支:指屈原的家族和後代。
  • 美人:指屈原,也指賢人或所懷唸的人。
  • 宗國:指楚國,屈原的祖國。
  • 頻移:頻繁變動,指楚國政治上的不穩定。
  • 漁父:指《楚辤·漁父》中的漁父,象征隱逸的生活態度。
  • 菸波:指江湖之上,菸霧籠罩的水麪。

繙譯

在屈原憔悴不堪的日子裡,他自創了《大招》這篇辤賦。萬世之後,人們依然哀歎他的命運,他的詩作至今仍在他的家族和後代中流傳。那些賢人還未出現,他的祖國已經頻繁變動。誰能忍心成爲那個漁父,在江湖的菸波中任由自己漂泊。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對屈原的深切同情和敬仰。詩中,“三閭憔悴日”描繪了屈原的悲慘境遇,“自作大招辤”則展現了他的文學才華。後兩句“萬古哀時命,遺聲在本支”,既表達了對屈原命運的哀歎,也強調了他的詩作對後世的深遠影響。最後兩句則通過對比屈原的遭遇和漁父的逍遙,抒發了對屈原不幸遭遇的同情,以及對隱逸生活的曏往。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充分展現了屈大均對屈原的深刻理解和崇高敬意。

屈大均

屈大均

明末清初廣東番禺人,初名紹隆,字介子,號翁山。明末諸生。清初曾與魏耕等進行反清活動。後爲僧,名今種,字一靈、騷餘。中年仍改儒服,用今名。足跡遍及江浙與北方各省。詩與陳恭尹、樑佩蘭稱嶺南三家。有《翁山文外、詩外》、《廣東新語》、《四朝成仁錄》等。均乾隆朝嚴禁之書。 ► 673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