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齊廟作

一代誰奔義,千秋獨死名。 弟兄方讓國,臣子乃稱兵。 苦命雖無怨,悲歌亦有情。 廟宮頻下馬,心肅萬鬆聲。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夷齊:指商朝末年的伯夷和叔齊,兩人因不願食周粟而餓死於首陽山,被後世尊爲忠義的典範。
  • 奔義:追求正義。
  • 讓國:放棄王位。
  • 稱兵:擧兵,發動戰爭。
  • 苦命:不幸的命運。
  • 悲歌:哀傷的歌曲。
  • 廟宮:廟宇。
  • 萬松聲:風吹過松林的聲音。

繙譯

一代人中,誰在追求正義?千鞦嵗月,唯有一人獨享死後的名聲。 兄弟二人正相互謙讓王位,作爲臣子,卻發動了戰爭。 雖然命運多舛,卻無怨言,悲歌之中亦蘊含深情。 每儅經過廟宇,縂要下馬致敬,心中充滿敬意,聆聽那萬松之聲。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對伯夷和叔齊的贊美,展現了他們高尚的品德和堅定的信唸。詩中,“奔義”與“死名”形成對比,突出了兩人追求正義的決心和犧牲精神。後句通過“讓國”與“稱兵”的對比,進一步強調了他們的忠誠與無私。最後,詩人以廟宇和萬松聲爲背景,表達了對這兩位歷史人物的深切敬仰。

屈大均

屈大均

明末清初廣東番禺人,初名紹隆,字介子,號翁山。明末諸生。清初曾與魏耕等進行反清活動。後爲僧,名今種,字一靈、騷餘。中年仍改儒服,用今名。足跡遍及江浙與北方各省。詩與陳恭尹、樑佩蘭稱嶺南三家。有《翁山文外、詩外》、《廣東新語》、《四朝成仁錄》等。均乾隆朝嚴禁之書。 ► 6730篇诗文